全网第一个揭露“矮秆品种”惊天谎言:事关矮秆玉米、矮秆小麦
发布时间:2025-07-15 16:15 浏览量:20
虽然有一些科研人员和种植户,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矮秆玉米、矮秆小麦品种的弊端,但是,都没有提到一个“矮秆品种”的最大缺陷:不早熟的矮秆品种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也就是说,非早熟的矮秆品种,不但不利于高产,反而极容易减产。
下面,咱们@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就按照矮秆玉米、矮秆小麦,分两部分一一给大家说个明白。
咱们先看下图:
这是咱们@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今天在科研基地上,对4000多个玉米品种的“品比田”进行调查了解时,走到一个全株叶片17叶的品种时,与其右侧全株20片叶的另外一个品种对比时(见下图),突然之间,想到这个问题。回到办公室,画了这个草图。
大家可以想一想,都是审定全株20片叶的玉米品种,生育期应该是相当的(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是以叶片数量划定生育期的)——除非某些品种因为茎腐病抗性差而早衰(不属于正常早熟)。
那么,“矮秆玉米”株高2米、“中高秆玉米”株高2.8米(当然要是“高而不倒,高而不折”的正常品种,非秆软的缺陷类品种),同样的株型、同样的叶片夹角(都是叶片夹角30°或都是叶片夹角45°等相同类型的前提下)。
基本上全株20片叶的玉米,最早的6片叶都干枯,不计算在内。也都按照果穗平均都在第13叶的位置出现,都是穗位以上7片叶,都是穗位高度1米。如此:
1)“矮秆玉米”穗位以上1米,平均7片叶的间距为15厘米左右。
2)“中高秆玉米”穗位以上1.8米,平均7片叶的间距为25厘米左右。
3)这样,“中高秆玉米”的叶片间距是“矮秆玉米”的1.6倍左右,“矮秆玉米”的叶片遮阴更严重,更不利于植株的“光合利用效率”(见下图,中国农业大学田丰老师、李继刚老师的文章截图)。
4)非早熟的“矮秆玉米”更容易早衰,或者更容易发生茎腐病的“青枯”或“黄枯”。下图,作物的株高越矮=根系越差(因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是成正比的)。
如果早熟一些的“矮秆玉米”,如咱们国家全株18叶、17叶、16叶品种,以及美国现在已经有的14叶品种——因为叶片数量少、生育期短,对肥水的要求较低,可以实现【早熟不早衰】,更利于密植条件下的籽粒机收。
但是,叶片不少的非早熟的“矮秆玉米”,真的能不早衰吗?
如下图,来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夏玉米如果不早衰,黄淮南片应该不早于10月10日正常成熟,黄淮北片应该不早于10月5日正常成熟——如果不是,品种都是涉嫌早衰而减产的。
5)一些人忽悠的“矮秆抗倒”也不是真的:因为,“矮秆品种”不抗倒的比比皆是(矮秆小麦、矮秆玉米是一样的道理,第二步见矮秆小麦不抗倒的资料图)。
因为,农作物抗倒主要取决于3点:根系发达+茎秆质量好+抗根茎腐烂,这3点其中任何一点出现问题,再矮的秸秆也会出现倒伏。
大家可以想一想:公园里或有些庭院里,高度4米至6米的青竹或毛竹,有倒伏的吗?!——除非个别年份积雪压弯一下下。
言而总之:叶片数量少的“矮秆玉米”品种的育成,才是唯一的正确道路,既利于省肥高产,又利于真正耐密,同时利于籽粒机收。
1)同前面“矮秆玉米”一样的道理,春季茎秆叶片都按6片叶计算,如果株高中、偏矮秆相比,“矮秆小麦”叶片拥挤度可想而知。
2)“矮秆小麦”与抗倒能力,没有必然关系。如下图,随意选择7个某省审定的矮秆或偏矮秆小麦品种,其审定的抗倒能力已经明确标注了。
3)咱们国家麦类研究最权威的《麦类作物学报》,明确指出:矮秆小麦和抗倒没有直接关系。
4)矮秆小麦品种,相对不抗旱——越是审定的千粒重低于44克的矮秆小麦,根系越差。
5)矮秆小麦品种,相对抗病能力都偏差,增产潜力偏低(一些所谓的“矮秆大穗”更是容易减产,他们“吹的牛皮”不算数)。
6)晚熟的“矮秆小麦”——特别是晚熟的“矮秆大穗”小麦,基本上审定的千粒重低10%以上,而且容易籽粒发黑、籽粒“黑头”和“小黑粒”,更容易发生土传病害的根腐病,出苗率低、成穗率低,且严重危害下茬玉米(土壤中致病菌的蔓延)。
7)晚熟的矮秆小麦品种,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一旦遭遇,减产过半。
8)晚熟的矮秆小麦品种,容易遭遇大雨、小雨甚至冰雹,少则减产,重则绝收。
9)所有的吹嘘“矮秆大穗”的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因为,矮秆不能大穗,大穗不能矮秆。如果有人推销“晚熟的矮秆大穗”小麦就是比汉奸还坏的人。
言而总之:矮秆小麦品种,最基本的底线不能晚熟;第二个要求是审定的千粒重至少在44克以上(不然根系太差劲);第三个要求是“用种少,成穗率高”——也是证明根系相对发达,而且对根腐病相对抗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