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电子件介绍,结构件,硬件和软件是如何配合的

发布时间:2025-07-14 23:09  浏览量:20

汽车制造业电子件介绍,结构件,硬件和软件是如何配合的?

在汽车制造业中,电子件的

结构件

硬件 PCBA

(印刷电路板组件)和

软件

是构成完整功能单元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既独立承担特定功能,又通过紧密配合实现电子件的整体性能(如传感器的环境感知、ECU 的控制决策等)。以下分别介绍三者的定义、作用及协同关系:

一、结构件:电子件的 “物理防护与形态载体”

结构件是电子件的机械支撑与防护外壳,主要由塑料、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其核心作用是

保护内部硬件 PCBA 免受外部环境影响

(如振动、高温、水尘侵入),并为电子件提供安装接口(与车身或其他部件连接)。

1. 核心功能

环境防护

汽车电子件需适应极端工况(如发动机舱的 120℃高温、底盘的泥水浸泡、高速行驶的高频振动),结构件通过密封设计(如橡胶密封圈)、耐温材料(如 PBT + 玻纤塑料、铝合金)实现 IP6K9K 级防水、-40℃~150℃耐温及抗振动(满足 ISO 16750 振动标准)。

例:毫米波雷达的结构件需预留电磁波穿透窗口(如专用塑料盖板,不遮挡雷达波),同时密封内部 PCBA 以防雨雪侵入。

机械支撑

固定 PCBA、连接器等硬件,避免其在车辆行驶中因振动发生位移或脱落(如 ECU 结构件内的卡扣 / 螺丝柱精准定位 PCBA)。

安装适配

通过卡扣、螺栓孔等设计与车身或其他部件对接(如车载摄像头结构件需匹配前挡风玻璃的安装角度,确保视野精准)。

2. 典型材料与工艺

材料:塑料(PBT、ABS + 玻纤,轻量化且易成型)、金属(铝合金、不锈钢,高强度且散热好,适用于大功率电子件如车载充电机)。

工艺:注塑成型(塑料件)、压铸 / 机加工(金属件)、表面处理(如金属件镀锌防腐蚀)。

二、硬件 PCBA:电子件的 “电气核心与功能执行载体”

PCBA 是由 PCB(印刷电路板)、焊接在其上的电子元器件(芯片、电阻、电容、连接器等)组成的电气组件,是电子件的 “硬件大脑”,负责

电信号的传输、处理及与外部的交互

1. 核心功能

信号处理

通过芯片(如 MCU 微控制器、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对输入信号进行计算(如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其他电子件的通信信号)。

例:ADAS 域控制器的 PCBA 中,GPU 芯片处理摄像头的图像信号,MCU 根据算法输出转向 / 制动指令。

电源管理

通过电源芯片(如 DC-DC 转换器)将车载 12V/24V 电源转换为 PCBA 上元器件所需的低电压(如 3.3V、5V),并实现过流、过压保护(如 BMS 的 PCBA 需稳定管理电池包的充放电电压)。

接口交互

通过连接器(如线束接口、CAN/LIN 总线接口)与外部设备通信(如车载娱乐系统的 PCBA 通过 USB 接口连接手机,通过 CAN 总线与车身控制模块交互)。

2. 核心组成与特性

PCB 基板

:作为元器件的载体,线路布局需满足电磁兼容(EMC)要求(避免信号干扰,如自动驾驶传感器的 PCBA 需优化接地设计)。

车规级元器件

:所有芯片、电阻等需符合 AEC-Q 标准(如 MCU 需通过 AEC-Q100 Grade 2,确保 - 40℃~105℃稳定工作)。

制造工艺

:采用 SMT(表面贴装技术)、波峰焊等工艺实现元器件与 PCB 的可靠连接,部分高可靠性场景需通过三防漆涂覆(防潮湿、防腐蚀)。

三、软件:电子件的 “逻辑大脑与功能定义者”

软件是嵌入硬件 PCBA 中的程序代码(包括底层驱动、应用算法、通信协议等),通过控制硬件 PCBA 实现特定功能,是电子件 “智能化” 的核心。

1. 核心功能

硬件驱动

底层软件(如 BIOS、驱动程序)直接控制 PCBA 上的硬件(如传感器、芯片、接口),使其按指令工作(如摄像头软件驱动控制图像传感器的曝光、帧率)。

算法执行

应用层软件通过算法处理硬件采集的数据,输出决策结果(如 BMS 软件通过算法计算电池 SOC(剩余电量)、SOH(健康状态),并触发均衡充电指令)。

通信与协同

通过总线协议(如 CAN FD、Ethernet)与其他电子件通信(如智能座舱软件通过 Ethernet 接收 ADAS 的路况信息,在屏幕上显示预警)。

诊断与容错

内置故障诊断软件(如 UDS 协议),实时监测硬件状态(如 PCBA 上的温度传感器数据),若发现异常则记录故障码并触发保护机制(如 ECU 软件检测到芯片过热时,主动降低功率)。

2. 典型类型

底层软件:驱动程序、操作系统(如 AutoSar OS,汽车级标准化操作系统)。

应用算法:控制逻辑(如 ESP 的制动防抱死算法)、识别算法(如摄像头的目标检测算法)。

通信协议:CAN/LIN 总线协议、OTA 升级协议等。

四、三者的配合:从 “物理连接” 到 “功能闭环”

结构件、硬件 PCBA、软件的配合贯穿电子件的设计、制造到工作全流程,最终实现 “环境防护→信号采集→计算决策→执行反馈” 的完整功能闭环,以毫米波雷达(ADAS 核心部件)为例:

物理层面配合

结构件通过内部卡扣将 PCBA 固定,预留连接器窗口使 PCBA 的线束接口外露(便于与车身线束连接);

结构件的散热筋与 PCBA 上的大功率芯片(如射频芯片)接触,通过结构件将热量传导至外部(硬件 PCBA 的散热依赖结构件设计)。

电气层面配合

PCBA 通过连接器接收结构件外部的电源(如车载 12V),经电源芯片转换后为软件运行提供稳定电压;

软件通过 PCBA 上的传感器接口(如雷达的射频前端)控制硬件采集环境数据(如障碍物距离),并将数据传输至 PCBA 的 MCU 芯片进行计算。

功能层面配合

结构件的雷达波窗口确保硬件 PCBA 的射频信号无遮挡发射 / 接收;

软件算法对 PCBA 采集的原始雷达数据进行滤波、目标识别,输出障碍物位置信息;

若软件检测到 PCBA 温度过高(通过温度传感器数据),会触发硬件 PCBA 的散热风扇(若有),而结构件的通风孔设计则辅助风扇散热,形成闭环控制。

可靠性配合

结构件的抗振动设计保护 PCBA 免受机械损伤,确保软件运行的硬件基础稳定;

软件的容错算法(如信号冗余校验)可弥补硬件 PCBA 的轻微故障(如某个电容老化导致的信号波动),提升整体可靠性。

总结

结构件

是 “盾”,保障硬件与软件的物理安全;

硬件 PCBA

是 “体”,提供电气执行与信号处理的物理基础;

软件

是 “魂”,定义功能逻辑并驱动硬件实现智能化。

三者的协同是汽车电子件满足 “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智能化” 要求的核心,也是汽车从传统机械产品向 “轮式计算机” 演进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