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中暑猝死,7小时送命!医生:这个夏天,别命都不要了!
发布时间:2025-07-13 14:24 浏览量:19
7个小时,从清晨发病到傍晚去世,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上海女子,在酷热的天气里突然倒下,再也没能醒来。
这是2025年7月初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案例:一位35岁女性,在家中无空调的环境下长时间处理家务,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意识不清,被家人送医抢救,最终因热射病引发多器官衰竭不幸去世。
医生一句话戳醒所有人:“夏天,不是你能硬扛的季节。”
这个季节,热,不只是让你出汗,它可能直接让你没命。你以为的“中暑”,其实可能是致命的“热射病”,它的杀伤力,比你想象中要快、要狠、要致命得多。
大家总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被热死,只有高温环境下劳动的人才会中暑。但这位上海女子的死亡,再次撕开了这个误区的遮羞布。
现实是,中暑不是小毛病,热射病不是远在非洲的热带病,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能面对的隐形杀手。
我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内科医生,十几年来,每年七八月份,我们急诊室里最忙的事,就是接人——因为热晕的、热昏的、热死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年轻小伙子,骑电动车送外卖,中午12点路边倒地,送到医院时体温已经42℃,人陷入昏迷。抢救了整整两天,还是没能保住人。
你敢信吗?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统计的结论。
很多人把中暑当成“热得有点晕”,但真正的热射病,是人体温控系统彻底崩溃,体温飙升、器官衰竭、意识丧失,短时间内就能致死。
最诡异的是,它来的时候,几乎没有感觉,甚至很多人在发病前几个小时还好好的,突然就倒了。
有的只是出汗多、有点乏力,你以为睡一觉就好了,但等醒来,可能就已经是ICU里的病床。
这种时候,退烧药无用,风扇没用,只有降温、补液、送医才有一线生机。
我们都知道夏天热,可你知道吗?2025年上海6月的高温天数,比往年同期多出整整12天,35℃以上的高温天已经成为常态。
而且不是只有白天热,夜间不降温,人体无法散热,反而更容易在睡觉时发生热射病猝死。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还有像那位上海女子一样,在封闭环境中长时间劳动的人,是热射病的高危群体。
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不怕热,但你知道吗?热射病根本不挑人,它挑的是环境和状态。你只要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地方待得久了,哪怕你身体再好,也会中招。
医学上将中暑分为三级: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是出汗多、口渴、头晕、恶心;
轻度是体温升高、心跳加快、乏力;
重度中暑,就是热射病,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抽搐、器官衰竭。
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些进展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就像这位女子,从中午发病到晚上死亡,不足7小时。
而且很多人在前期都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
我每年都会给社区老人讲课,讲完后总有人问我一句话:“医生,家里没空调,风扇吹着不也挺好?”
我只能说一句话:“风扇吹的不是凉,而是热风。”
没有空调的房间,超过35℃就是高危环境,尤其是通风不畅、湿度大的时候,人体无法通过出汗散热,身体就像被闷在一个大锅里,慢慢被“煮熟”。
这不是形容,而是真实的生理反应。
我有一位邻居老太太,去年夏天就是因为舍不得开空调,晚上睡觉被热醒,头晕、呕吐,凌晨送医,诊断为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差点进ICU。
她当时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我以为省点电,没想到差点把命搭上。”
省电不是省命,硬扛不是硬气。
还有人问,汗流得像水一样,是不是说明身体在正常散热?
不一定。
过度出汗,反而会让身体迅速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跳加快,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老年人。
你看着只是“出汗多”,但身体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
更让人警惕的是,“不出汗”才是热射病最危险的表现。
当身体已经无法调节体温时,人会突然停止出汗,皮肤干热、意识模糊、瞳孔放大,这是热射病进入致命期的信号。
这时再不紧急处理,死亡率就会迅速飙升。
我常跟患者说一句话:“夏天,不怕你汗多,就怕你突然不出汗。”
而且很多人还在做一个极其危险的“降温操作”:冷水冲头、喝冰水、猛吹空调。
这些方法短时间内可能让你感觉“凉”了,但实际上可能让身体温控系统更紊乱,甚至诱发心血管问题。
正确的方法,是在阴凉通风处,少量多次补水,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
一旦出现持续高热、意识异常、心跳过快、肌肉抽搐,务必立刻送医,不要自行处理。
很多中暑患者,都因为“等一等”“忍一忍”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我一直在说一句话:“中暑不是病,但热射病要命。”
今年的夏天比往年来得更早、持续更久,气象部门已经连续多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多次发文提醒,做好高温天气防护,不要掉以轻心。
如果你是老年人,请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你家里有空调,请舍得用;如果你在户外工作,请注意补水、休息。
命不能扛,热不能忍,冷不能催,汗不能止。
这不是玩笑,而是一个医生十几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夏季生存守则”。
愿每个人都能平安度夏,不因一个“热”字,付出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张雯,王勇.热射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5):450-453.
2. 赵晓峰,杨建国.热射病的病理生理与抢救策略[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4(8):781-784.
3. 刘艳,陈丽.高温环境下中暑患者的急救处理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12-11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