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死亡率极高,上海一个月内143人中招,医生提醒要多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12 21:46 浏览量:17
43度高温,143人倒下,这不是灾难片,是上海过去一个月的真实记录。
一个月内143人因热射病被送往医院,其中多人不幸去世。这组数字冷冰冰,却像一记闷雷,敲在人们心头。我们总以为“热出汗”“多喝水”就能撑过去,却没意识到高温下的身体,可能正在无声崩溃。
热射病不是中暑的“升级版”,它是中暑的终点站。很多人还在用“捂汗排毒”那一套老观念对抗酷暑,却不知道这正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热射病的致死率高达50%以上,这个数字,足以让人警醒。
高温不是假的,体感不是幻觉。7月的魔都,地表温度轻松突破60℃,马路上的井盖能煎蛋,连行道树都在发烫。这样的天气里,人体调节系统像台超负荷运转的老空调,随时可能宕机。
说白了,热射病的核心问题是身体失去了自我降温的能力。当出汗机制崩溃,体温迅速飙升到40℃以上,器官开始失控,意识模糊、抽搐、昏迷,危急时刻连命都保不住。
最容易“中招”的,其实不是户外工人,而是那些长时间生活在“闷热室内”的老人和慢病人群。不开空调、怕吹风、闭窗睡觉,这些习惯在极端天气下变成了陷阱。家里热得像蒸笼,身体却毫无知觉,这是热射病的温柔陷阱,也是最致命的误判。
还有些人,热射病来的特别快。比如在健身房里高强度训练,在密闭空间里跳操、跑步,不喝水,出汗多,体温升,结果就是“运动型热射病”突袭,年轻人照样中招。
很多人觉得,出汗排毒,越多越好。但真正的健康,不是靠流汗,而是看你能不能维持体温的稳定平衡。汗液带走的不只是水,还有钠、钾等电解质,流多了,不脱水才怪。轻则头晕乏力,重则休克抽搐。
顺便说一句,“出汗=排毒”是个伪概念。汗腺排不出毒素,它顶多带走表层的废物。身体真正的“排毒器”是肝脏和肾脏,不是腋下和额头。别再硬撑着出汗了,热不是毒,它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在极端高温下,空调不是敌人,而是救命的工具。很多老年人怕“贼风”进骨头缝,不开空调只开风扇,结果热风循环一整晚,半夜中暑都不知道。开空调时别把温度调太低,26℃左右最合适,门窗留缝通气,身体才不会“冻着”。
除了空调,饮水也要讲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少量多次、温水为主”。猛灌冰水只会刺激胃肠,身体为了升温反而更热。推荐喝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补回流失的钠钾,才是真正的“解暑”。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高温环境下开始出现头晕、恶心、肌肉无力,那就不是简单的“热到了”,而是“热应激反应”。这是身体在提醒你,它快撑不住了。不要硬扛,立刻离开高温区、降温、补水,别拿“意志力”当护身符。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湿度对热射病的诱发作用不容小觑。高湿环境会抑制汗液蒸发,导致体温难以散发。也就是说,哪怕气温没那么高,只要湿度够大,一样可能发生热射病。
很多城市人喜欢“夜跑”“夜骑”,觉得太阳落山了就安全了。但事实是,夜间地表温度依然居高不下,尤其是水泥森林里的热岛效应,会让空气闷得像蒸锅。别被“夜色凉风”骗了,运动时记得监测心率和体温,有不适立刻停下来。
还有个冷门但重要的知识点,某些慢性病和药物会降低身体的散热能力。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或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的人,体温调节功能会减弱,更容易陷入热射病陷阱。
讲到这儿,也不是要大家整天提心吊胆,而是要学会跟高温和平共处。比如穿衣要宽松浅色,避免深色吸热;多吃水分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黄瓜、西瓜、番茄;减少油腻食物摄入,减轻消化负担,让身体有更多能量散热。
提醒大家,晒伤和中暑不是同一个概念。晒伤是皮肤问题,中暑是系统问题。别以为涂了防晒就“百毒不侵”,真要热射病来了,防晒霜也救不了你。皮肤不红,不代表体温没爆表。
在传统观念里,很多人忍热是种“坚强”的表现。但现在气候变化让极端高温成为常态,过去那套“耐热力”已经不适用了。更聪明的做法是主动避暑、科学降温、合理休息,别硬扛,健康才是真正的“硬气”。
也别忘了,家里有老人的,要定期检查他们的居住温度。很多老人感知温度的能力下降,室内30多度都不觉得“热”。这个时候,温度计比感觉更靠谱,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简单的智能温控设备,随时监测房间温度。
饮食方面,也可以适当吃一些具有清热作用的传统食材,比如绿豆汤、冬瓜汤,但别迷信“食疗万能”。这些东西是辅助,不是护身符。真正的防线,是认知,是行动,是你对高温的敬畏和应对策略。
从全社会来看,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公共空间是否足够“抗热”?公交车站有没有遮阳棚,社区有没有避暑点位,户外工作者的休息点是否配备冷饮和降温设备……这些,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最后提个建议:在每年高温季节,社区层面也可以做些宣传,比如发放“高温健康卡”,提醒中老年人每天三件事:看温度、喝水、开空调。这些小事,也许就能挽回一条命。
高温不是洪水猛兽,但它也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真正的问题,不是天气,而是我们对它的轻视、误解和无知。热射病不是个别人的危机,而是整个社会的警钟。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风险。别等身体报警了,才想起那句“医生提醒要多注意”。提醒不止医生能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健康的守门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雪.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防控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7):1019-1022.
[2]王磊,李慧.热射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防策略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5):540-544.
[3]陈建.极端气候下的健康风险与公共卫生应对[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2,39(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