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男快递员因热射病去世,家属:中午就说不舒服,喝了冰水解暑
发布时间:2025-07-12 18:36 浏览量:20
一条生命,在酷热中悄然消失。他不是登山探险者,也不是烈日下苦行僧,而是一位普通的快递员,仅仅35岁。
他说自己中午有些不舒服,喝了冰水想缓解,可到了傍晚,已再也没有醒来。
提起“热射病”,许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高原军训、野外拉练才会得的吗?或者是炎热地区的极端案例。但这种致命的急性中暑类型,正在城市平凡的街头、工地、外卖站点,悄悄逼近更多普通人。
热射病,不是简单的中暑。它是体温调节系统彻底崩溃的结果,体内核心温度可迅速升至40℃以上,伴随意识障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一旦发生,抢救窗口只有短短几小时。
而快递员、外卖员、建筑工人等户外高温作业者,正是最易陷入“高风险露点”的人群。他们面临的,不仅是阳光的炙烤,更是制度、劳动强度和健康意识多重因素交织的“隐形高温”。
有人会说,喝点冰水、歇一歇,不至于到死吧?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对“热”的误解太深。中暑不是一个瞬间爆发的事件,而是一连串生理负荷累积的结果。
人体通过出汗排热,但在湿度高、环境温度接近甚至超过体温时,汗液蒸发受阻,反而使散热机制失效。再加上长时间高强度劳动、穿戴不透气的衣物、补水不及时或方式错误,这些看似“小事”,最终可能压垮人体的热平衡系统。
热射病不是意外,而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悲剧。
很多人夏天图一时爽快,喜欢猛灌冰水。但在高温作业后大量出汗、身体虚脱的状态下,冰水可能带来的,不是清凉,而是“雪上加霜”。
冰水迅速刺激胃肠道,导致血管收缩,可能引起胃痉挛、腹痛,甚至加剧脱水反应。而且在极度炎热时,冰水并不能降低核心体温,反而可能干扰身体的正常调节机制。
科学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或略凉的水,有条件时可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
高温并非只存在于烈日下的马路上。城市热岛效应使得水泥和钢筋吸热储热,到了夜晚也难以降温。尤其是一些外卖骑手临时歇息的地方——地下车库、配送站点、活动板房——往往通风不良、湿度高,成了热射病的“温床”。
更隐蔽的是制度性的时间安排,比如“按单计薪”的工作模式,迫使劳动者在最热的时段也不敢停歇。如果我们仅仅把问题归因于个人身体素质或饮水习惯,是一种转移焦点的偷懒。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因热射病倒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环境封闭潮湿、劳动强度大,且健康资源匮乏、风险意识不足。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有限,职业健康防护常常形同虚设。
他们往往没有“说不”的权利。在制度激励的低效分配下,他们被动接受高风险劳动却缺乏自我保护的手段和时间。这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结构的必然。
在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流传着一种“硬扛主义”。发烧了、头晕了,也继续送货、搬砖、值班。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不敢停。
“忍一忍”、“撑过去就好了”,这类文化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对病痛的忽视。尤其在男性劳动者群体中,“身体是革命本钱”的观念早已让位于“谁停谁吃亏”的现实逻辑。
但身体不是机器,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被重视。
我们习惯性地用“多喝水”来对抗炎热,但这远远不够。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必须系统化思考:包括工作时段的合理安排、休息区的降温设施、热风险的预警机制,以及个体健康教育的普及。
在一些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当气温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户外劳动必须暂停或轮班作业。而在我国,这类规定虽有,但实施力度和执行意愿仍有待加强。
健康,不应成为劳动的代价,而是劳动权利的一部分。
一条生命的消逝,在新闻热度过去之后,往往只留下“他很勤劳”、“太可惜了”这类空泛的缅怀。但真正的哀悼,是从制度层面反思,从社会层面推动改变。
我们需要看到:每一位快递员、外卖员、建筑工人,都是城市运转的基石。如果他们的健康无法被保障,那所谓的“现代便捷生活”就有些站不住脚。
热射病之殇,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提醒,也是对城市良知的提问。
除了制度保障,健康意识的普及同样重要。学校教育中、职前培训中,是否有关于高温作业的基本医学知识?企业是否提供必要的健康检查和应急处理机制?
更进一步,公众是否理解“热射病”的严重性?是否知道在身边有人出现高热、意识模糊时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健康知识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生存技能。
或许,最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没有上新闻的“热射病者”。他们可能只是短暂晕厥,被当作“天气热,多歇歇”;或是病倒后自认是“体质差”,悄然离职。
但数据不会说谎。根据相关研究,夏季因高温导致的非正常死亡远高于我们表面看到的数量。只是他们的离开,没有被记录、没有被讨论。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这些沉默,不再被忽视。
在面对高温死亡事件时,讨论健康科普当然重要。但更深一层的思考,是城市的伦理结构:一个社会如何对待那些支撑它运行的体力劳动者?
如果高温下送快递、跑外卖、修电缆,是维持生活的必要劳动,那么提供一份不至于致命的劳动环境,就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责任。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冰.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5):523-526.
[2]李强,刘楠.高温作业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21,48(3):301-305.
[3]张海燕.城市热岛效应对户外劳动者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2,39(6):5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