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射病高发,河南已有236人中招,医生叮嘱入伏这6点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12 18:41 浏览量:18
热射病不是罕见病,也不是“中暑的升级版”那么简单,它是高温环境下人体自我调节机制彻底崩溃后的急性危象。
近期,河南通报已有236人确诊热射病,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描淡写的数字。它意味着高温不仅带来不适,更可能带走生命,尤其在入伏后,体温调节机制和环境温差博弈的空间被压缩到极限。
很多人对高温的警惕止步于“多喝水”“别晒太阳”,但真正危险的,往往不是阳光,而是持续高热中身体悄无声息的“崩盘”。
我们习惯了把夏天的不适归结为“热得难受”,却忽视了其中的致命信号。出汗少、皮肤干热、意识不清,这些并非普通中暑的表现,而是热射病的预兆。一旦迟疑,后果往往难以逆转。
热射病最直接的诱因是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暴露,但真正让它致命的,是人们对它的轻视。
在炎热的施工工地、通风不畅的厨房、闷热的出租屋中,每一个看似“还能扛一扛”的选择,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消耗。尤其是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本就打折,再遇上闷热天气,风险几何级放大。
有研究指出,在35℃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湿度超过60%时,人体汗液蒸发效率明显下降,核心体温上升速度加快。
202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便是健康成年人,在持续高温暴露下,体温调节系统也可能在短短半小时内出现紊乱。这意味着,不是你身体差才会中暑,而是你低估了热的锋利。
我见过不少人在高温里“扛着”,一边擦汗一边说“出汗是好事”,可他们不知道,真正危险的不是出汗,而是突然不出汗了。
当人体出现皮肤干热、反应迟钝、不再大量出汗时,体温可能已飙升至40℃以上,器官功能开始受损。这时候再“多喝水”已于事无补。
入伏后,昼夜温差变小,夜间也难以降温,身体没有机会“歇口气”,这对本来就处在代偿边缘的人群来说,无异于持续作战。尤其是那些常年服用利尿剂、抗高血压药、抗精神病药物的人,他们的体温调节更容易被干扰,轻微脱水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还有一种隐性的危险,来自空调依赖。一整天待在空调房里,出门猛地进入高温环境,身体来不及适应,调节系统直接宕机。
这样的温差冲击,尤其容易诱发热射病。在我接触的病例中,不乏“从办公室走到地铁口就晕倒”的年轻人。他们身体没问题,但环境变化太剧烈,身体反应不过来。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慢慢来”的病。它发展迅速,很多时候,症状一旦明显,就是病情已重。如果你已经感到头晕、恶心、心跳加快,就不能再犹豫是否要休息,而是必须立即脱离高温、补充水分、降温处理。不是等“我再看看”,而是立即行动。
我曾遇到一个送来急诊的外卖员,他说“其实早上出门时就头有点晕”,可他想着“单快送完了再喝水”。等他被路人发现倒在小区门口,体温已经42℃。
汗水早已干透,皮肤滚烫,已经进入热射病的高热期。我们能做的不多,只能尽力维持他的生命体征。那一刻,所有关于“坚持”“扛一扛”的想法都变得讽刺而沉重。
很多人忽略了,人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判断力本身也会下降。当你开始觉得“有点晕”“有点烦躁”时,可能已经进入危险边缘。不是你意志不坚定,而是大脑正在因为过热而功能紊乱。这种时候,靠“坚持”并不是勇气,而是对风险的无知。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晒太阳”“出汗”的边界。不是所有出汗都是好事,不是所有晒太阳都有益健康。
高温下的暴露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尤其在湿度高、风速低的环境中,那种“蒸笼式”的热,更容易让人中招。因为汗液无法蒸发,体温调节机制形同虚设。
很多人喜欢在入伏后“发发汗”,觉得排湿排毒,但这其实是个危险的误区。如果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长时间蒸桑拿、泡热水澡,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体温过高,引发脱水甚至热射病。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在这种“养生式错误”中走向危险。
我建议所有人,特别是在外工作的人群,每天出门前都要有“热风险意识”。不是靠感觉判断今天是否危险,而是看气象指标。
一旦气温超过33℃、湿度超过60%,就要考虑减少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务必穿浅色、透气衣物,携带水和含盐饮料,不能等口渴才喝。
在高温天,不要忽视身边人的表现。一个人话少了、反应迟了、动作慢了,也许不是“累了”,而是已经处在热射病的边缘。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不会总是说“不舒服”,但身体已经在发出信号。细心一些,可能就能避免一场意外。
真正的预防,不是靠“抗”,而是靠避。避开最热时段,避开通风差的环境,避开体温调节负担过重的活动。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温度本身,而是出在我们对温度的漠视上。
热射病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它不像感冒那样可以慢慢扛过去,一旦发生,后果常常是致命的。我们应该从这236个病例中读懂的,不是“天气太热了”,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条件、健康意识是否跟得上环境变化。
你愿意为了赶一趟车、送一单饭、完成一次锻炼,冒着生命危险吗?这个问题,每个暴汗如雨的中午,在每个闷热无风的傍晚,都值得被重新问一遍。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艳,马静,王磊,等. 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急救处理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10):1100-1104.
[2]王利,赵一鸣,彭涛,等. 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环境科学,2024,44(03):1015-1022.
[3]刘敏,陈志宏,张玲. 高温天气下重点人群健康防护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4):4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