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机械的田野:1250万朝鲜农民如何养活一个国?

发布时间:2025-07-12 02:05  浏览量:19

火车驶过鸭绿江大桥,窗外的风景瞬间切换。新义州低矮的农舍旁,戴着宽边草帽的农妇正弯腰插秧,几个男人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深灰色工装被汗水浸出深色印记。同车厢的退伍老兵老金突然直起身子:“这场景,跟我四十年前在生产队时一模一样!”

朝鲜农村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场现代社会的“时空穿越”。2025年初,当朝鲜宣布国策从“先军政治”转向民生经济时2,这片土地上延续半个世纪的集体生产模式,依然在晨曦中苏醒。每个村庄组成的大农场被分割成若干生产小组,村民们日出而作的身影,仍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底色。

工分簿上的年轮

“记分员手里那本簿子,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的朝鲜导游李同志指着田埂上拿笔记本的中年人说。在朝鲜的四级行政区划(道、郡、县、洞)之下,最基础的生产单元是村民小组。每个小组承包几十亩土地,年终按粮食产量排名领粮,小组内部再按工分二次分配。

六月的骄阳下,清川江边的玉米地蒸腾着热气。二十多个农人排成雁阵,镰刀起落的节奏惊人地一致。壮年男子挥锄时手臂隆起的肌肉,与白发老者微微发颤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年龄豁免,只有工分差异。“男劳力一天10分,妇女8分。”李同志解释,“修水渠这类重活能挣15分,所以都抢着干。”

田垄尽头插着褪色的红旗,在热风中猎猎作响。这抹红色不仅是劳动竞赛的标志,更是朝鲜农村“12座经济高地”战略的缩影——粮食生产被列为国家必须攻克的第一个高地

土地深处的困境

当夕阳染红大同江水面,生产小组长吹响收工哨。农人们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向白墙灰瓦的村落——这些统一建造的住房,是国家分配的“集体福利”4。但在整齐的屋檐下,藏着朝鲜农业最尖锐的痛楚。

“知道为什么不用化肥吗?”李同志指着窗外明显低矮的玉米秆,“全国75%是山地,平原产粮区根本不够用。”在平康郡的田间食堂,我目睹七位农人分食午餐:粗玉米饼就着腌萝卜,不见半点油腥。朝鲜的化肥年产量,尚不足需求的四分之一

更深的危机在人力。正当金正恩在劳动党全会上强调“完成粮食生产目标”
时,田埂上却少见青壮男子。这个拥有130万现役军队的国家1,把最健壮的劳力献给了国防。田间佝偻着腰的老农和赤脚劳作的妇女,扛起了养活千万人口的重担。

集体血脉的延续

黄昏的平壤郊区,生产小组的评议会正在打谷场进行。记分员念着工分簿:“崔永哲,出勤287天;李顺玉,护理病孩扣5天...” 当七十岁的金阿妈妮因护理高产母猪奖励30工分时,全场响起掌声。这种集体评议制度,像极了中国七十年代的“大寨工分”,却在朝鲜土地上顽强延续。

最动人的画面出现在收工时刻。早晨整齐的“生产雁阵”化作归家的溪流,汉子们扛着农具说笑,妇女背着草捆哼歌。晚风中飘来朝鲜语的民谣合唱,虽然歌词难懂,但那充满生命力的旋律,让车厢里的中国游客集体静默。

“知道为什么插红旗吗?”李同志指向远处田埂,“哪个组先割完一垄,旗就插到谁家地头!” 这面褪色的旗帜,飘扬着一个民族最朴素的信念:当个体融入集体,渺小的生命也能扛起时代的重担。

白墙灰瓦间的希望

离朝前夜,我在元山港遇见退役大校安哲秀。他正带着士兵帮农户抢收小麦:“过去我们拿着枪保卫国土,现在握着镰刀守护粮仓。” 月光下,士兵们古铜色的脊梁弯成相同的弧度,麦穗在镰刀下沙沙倒地——这声音是朝鲜田野最坚韧的脉搏。

2025年朝鲜劳动党全会提出“全面加快国民经济”的号召时,这些弯腰收割的身影,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革命。当现代化机械尚未普及,他们用整齐的队列弥补效率;当化肥农药依然短缺,他们用集体劳作守护产量。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时代终将回应坚守。在平壤街头日渐增多的进口商品与田间挥镰的集体身影之间,朝鲜正走出自己的生存之路——这条路或许曲折,却因千万劳动者的脊梁而通往黎明。田埂上那面褪色的红旗,终将在稻浪中见证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