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97期)

发布时间:2025-07-11 19:25  浏览量:17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11日版面图

玉米伴炎夏

□宫凤华

每每徜徉小城街头,总看见炕红薯、煮黏糯玉米、桂花糖藕的小摊,香味直扑鼻翼,令人垂涎欲滴。

而我的思绪,总不期然地飘回到故园老家,飘回到儿时充满温情的玉米地,以及在玉米丛里玩闹嬉戏的欢快场景。

在朴素而多情的苏中平原上,颀长青碧的玉米,是庄稼的新娇娘,是我们嫡亲的姐妹。

和高粱、向日葵一起,玉米们吮吸甘露,沐浴晨光,比肩而立,整饰而分明,似一排排天然的绿篱笆,把一畦畦青菜、南瓜、黄豆和水稻巧妙地隔开。玉米的绿,像采集了天地之光的那种幽邃之绿。玉米娉娉婷婷,就像明清小品文,节节段段都精彩。

玉米秆和孩子们齐肩高了。青青的玉米林,碧绿如海,郁郁葱葱,一派盎然,放眼望不到边儿。在雨后清凉阳光的折射下,扯出一缕缕金灿灿的丝线,轻盈地穿梭跳跃在绿色的林海里,给人一种厚重黏稠、熙熙攘攘的欢愉感。

在冰蓝的萤火和聒噪的蝉鸣中,玉米愈发丰满窈窕,在风中发出飒飒脆响,伴随着稻田里的潺潺田水声和清越的蛙鼓声,村庄在夏天风度翩翩、激情洋溢。

孩提时代,我们在玉米丛中忘情地疯闹着,把玉米须移植到脸上,汗水混合着灰尘绘成了大花脸。还折根玉米棒相互追打,铿铿锵锵,有人眼里掺进泥土,有人头上鼓起小包,有人脸上划了口子,有人钮扣扯落在地,最后在一阵求饶声中才罢手。

我们一有闲暇,便窜到田里掰几根玉米棒子,回家叫母亲放进粥锅里,晚上便可啃到玉米解解馋儿。有时放进锅膛火灰里炕玉米,吃成个大花脸,成为舞台上的黑脸包公了。

玉米秸尾部一截含有较多糖分,嚼着便渗出淡淡甜味。于是,我们便把玉米秸的尾段一截玉米梃子掰下来,当甘蔗吃。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甜甜儿”是家乡土地对我们最丰厚的馈赠。

在乡间,玉米吃法颇多。清水煮嫩玉米是最本真的吃法。玉米在铁锅里舞蹈,逼仄土灶间清香缭绕。咬嚼之,柔韧清甜,唼咂有声。玉米也可切成段,掺进冬瓜排骨里煨汤,捧碗吮吸,味蕾立陷鲜美的沼泽中。母亲还会用玉米糊涨玉米饼。在铁锅里摊熟透的玉米饼,两面金黄,油光锃亮,边缘焦黄,中间起孔,散发着阵阵清香。轻咬一口,满嘴都是温甜糯腻的香,感觉寻常日子竟是这般的温柔可亲。

乡间办红白喜事的人家,餐桌上总有玉米炒虾仁豌豆、玉米炒鸡丁等佳肴,令食客们领略到温婉的田园风情。玉米缨子又称“龙须”,烧水喝,就是“龙须茶”,老辈人说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顶不住夏天烈日曝晒,嫩玉米过几天就老熟结实了。玉米秸秆已被晒干水分,如柴禾一般。干爽的玉米叶,如蝉翼般在风中作响。玉米棒子掰下后,揎去皮,吊在南墙屋檐下晒干。放在簸箕或筛子里用锥子揉搓。机碎了,制成玉米糁,可熬粥,佐以腌冬瓜籽、苋菜梗,成为消暑佳品。剥剩的玉米莛子晒干,乡亲们可用来烧火或着炭炉。

栖居小城,每每看见路摊上摆放整齐的玉米,一股乡愁倏忽传遍全身。卖玉米的村妇健硕爽利,揎开的玉米露出丰盈瓷实的身段。剥开的玉米和绿叶,静静地平躺着,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小品。

掰玉米、炕玉米的情形,犹如一幅精致绝伦的工笔画,镌刻在我的心壁上,清晰而持久。那浓郁的清香,滋润着我的乡愁,让我在喧嚣尘世保持一份悠远的淳朴和淡定。

博罗有着丰厚的舞狮文化,以铁场邹氏醒狮最具代表性,每逢佳节或重大日子,必有舞狮助兴 博罗文旅供图

故园西瓜岁月甜

□李丽萍

故乡的夏日,总在蝉鸣嘶哑时裂开第一道西瓜缝。每当回忆起那些遥远又美好的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独属于我与父亲的西瓜情。

小时候,夏日的午后总是炎热难耐。柏油马路晒化了鞋底,炙烤着大地。老蒲扇摇碎了阳光,竹椅吱呀声和着蝉鸣搅动得人们愈加烦躁。在这样的时刻,西瓜便成了我们全家最期待的消暑佳品。

父亲是个勤劳的人,每年都会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上几株西瓜苗。从播种、施肥到浇水,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精心呵护着这些幼苗,仿佛它们是他最珍贵的宝贝。甚至父亲用井水兑豆渣施肥,号称祖传秘方。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西瓜苗一天天茁壮成长,藤蔓爬满了整个小院,一个个嫩绿的西瓜也渐渐鼓了起来。

到了瓜熟蒂落之时,我总是跟在父亲身后,兴奋得像只小猴子。看着那又大又圆的西瓜,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父亲把西瓜放在井水里泡上一会儿,让它变得更加清凉可口。

浸泡好的西瓜冰凉舒心,随着刀刃与瓜皮摩擦的沙沙声,瓜汁顺刀背蜿蜒的凉意如一把细腻的刻刀,在我心底深深镌刻下关于父亲的记忆。已经垂涎欲滴的我捧起父亲切下的第一块西瓜忘我地朵颐起来……

看着我吃得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那些夏日的午后,我和父亲常常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吃着西瓜,一边听父亲讲着那些古老而又有趣的故事。父亲的声音低沉而温暖,就像这夏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我靠在父亲的怀里,望着天上的白云,听着他的故事,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有时候,父亲还会和我玩“吐籽摆字”的游戏。他会把西瓜籽吐在地上,摆成各种字体让我猜。我总是猜得五花八门,惹得父亲哈哈大笑。在那些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如今,父亲的背已不再挺直,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但那些与父亲一起吃西瓜的美好回忆,却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不禁想起了那句:常思幼岁乐无边,父影相随岁月甜。檐下捉虫同趣戏,灯前说史共情绵。

岁月变迁,再也回不到故乡小院,再也吃不到父亲亲手种的西瓜了。炎热的夏日,吃着超市买的西瓜,虽然也是一样的清凉可口,但少了那么一点父亲的味道,让我欣慰的是香甜了岁月。

爱不能计算成本

□李艺群

三姑姐从香港回来,落脚在二姑姐家。大老远的,回来一趟不容易,我在群里邀约:周末来我们的小家聚聚。大家各居一地,平日里都忙,难得见上一面,都欣然答应。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转眼就到了周末。我早早起床,买菜、洗菜、煮凉茶。大姑姐、二姑姐、三姑姐一起打车前来。吃水果、喝茶,聊各自家里的烦恼事、趣事。临近饭点,一起做饭,有的切菜,有的炒菜,有的摆碗筷,一阵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之后,几道家常菜就上桌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对饮间,我顿生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那种温馨感。

大姑姐买来的大西瓜有十多斤。傍晚,我切瓜给母亲送去,跟母亲说婆家的三个姐姐中午来家里吃饭。母亲问:“都回去了吗?”我答:“下午回去了。”母亲说:“自家兄弟姐妹就应该多走动。”我算了一笔账给母亲听,打车来回两百块钱,水果和零食一百多,来一趟,只是吃家常便饭,便花三百多,比我今天买菜做饭花的钱还多。母亲开始“教育”我:“咋能那样子算呢?你婆婆不在了,自家兄弟姐妹更需要常走动,亲情才不会淡了。”

我似有所悟,回想今天一起喝茶、闲聊、吃饭的温馨情景,觉得母亲说得有理。一次相聚,亲情便在一餐一饭中更加浓烈。有一件事,我没敢跟母亲提,怕母亲的继续“教育”。前些日子,二姑姐打电话来,很兴奋地说,菜园子里的菜,很多可以吃了,周末让我带上孩子去采摘有机蔬菜。我一边接电话一边在脑子里“算账”:来回两个小时的车程,油价那么高,油钱都可以买好多菜了,不划算;去一趟,浪费一天的假期,时间成本太高;天气那么热,躲在家里吹空调,我看看书,孩子看看动画片,多舒服啊!最后,我以天热,怕孩子中暑为由拒绝了。现在想想,当时的二姑姐应该很失望。

周末大姑姐打来电话:“明天村里做节,带孩子来玩呀!”“明天是周一,没空呀!”我心中又本能地推辞。大姑姐却说:“姐姐村里一年才过一次节,你们要来走走呀,一家人要常走动,这样才亲。”我被那个“亲”字震到了内心。大姑姐与我母亲年纪相仿,她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亲情感悟,讲的话如出一辙。如果我总是计算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哪都不要去了。最后与大姑姐约好时间,孩子放学,大人下班后才出发,大姑姐会等我们,无论多晚都等。

仔细想来,我把习惯性的精打细算,运用在亲情上,无疑是错误的,幸亏母亲与大姑姐提点了我,让我明白亲情和爱是不能计算成本的。

蜀葵花开自成林

□赵小强

在老家,蜀葵是最常见的一种花卉。它不择地势,不选土壤,只要种子能够扎根,便会葱葱茏茏地生长起来。沟堰旁,菜园里,房前屋后……都可以觅见它的身影。或许真如诗句“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说的那样,因为太过于平凡,太过于繁盛,最美最华丽的光芒,反而显得黯然失色。

内心深处,我还是特别喜欢锦葵的。当大地披上了绿装时,锦葵花硕大的叶片就伸展出来,生机勃勃中格外醒目,以致后来冒出亭亭玉立的花茎,多株聚在一起,便有了故乡夏日里独特的风景——蜀葵花开自成林。

蜀葵,很有诗意的名字。好像是来自远古的仙子,带着神秘而优雅的气质,而自身泼辣而热情的性格又显露无疑,悄然葳蕤萌发在这片土地上。唐代诗人韩琦有诗云:“炎天花尽歇,锦绣独成林。不入当时眼,其如向日心。”道出了欣赏锦葵花时的多味心情。

注目一丛蜀葵林吧,比如位于乡间的小路旁,或一片开阔的空地上……远远望去,一片片火红的热浪扑面而来,那是蜀葵花林盛开的繁华景象。

近看蜀葵花,犹如火焰般燃烧,热烈而奔放。那些花朵硕大,直径可达二十厘米,质地如丝绢;有些花瓣层层叠叠,色彩鲜艳,红如火焰,淡似粉霞,白若霜雪……每一朵花像精心打扮媲美的女子,在清风中翩然起舞,以独特的魅力为季节增添一抹抹芳华。

蜀葵的花茎高挑笔挺,直立向上,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自己的骄傲。叶子们翠绿欲滴,紧紧相连,托举陪衬着明艳的花朵,让其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向日层层折,深红间浅红。无心驻车马,开落任薰风。”蜀葵花的花期较长,从春到夏,它们始终保持着最佳的盛放姿态,即使谢了,也“抱香枝头”,不零落风尘。

夏日清晨,晶莹露珠挂在花瓣上,当阳光倾洒,蜀葵花便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高贵气质瞬间散发;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映照在蜀葵花上,又为其增添了几分温柔和浪漫的气息……

锦葵花香气淡雅,平朴而怡人,花瓣微甜有弹性。曾尝母亲做过一道“锦葵花拌面”的美食:将洗净的锦葵花瓣与些许面粉搅拌,蒸熟,浇上蒜泥,油辣椒粉。入口处爽滑Q弹,花朵溢出的“美”从味蕾吞下,又沿着肺腑散发出来……

而今再遇锦葵花林,感觉那已不仅仅是自然的奇观了,说是心灵的栖息地更觉稳妥。锦葵花开中,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浮想联翩中。再看村里孩子们在花间嬉戏,老人们在此悠闲地散步,青年们则在这里寻找灵感……这又是一幅幅多么和谐灵动的人间盛景啊!

蜀葵花开自成林,它们用自己独特而挺拔的生命力,诠释着普通植被的顽强与绚烂,也让我学会了珍惜当下,学会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丽。

家乡的蜀葵林,犹如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章,永远镌刻在我记忆深处:璀璨盛开,不负韶华!

风是夏天的情书

□裴金超

烈日当空,万物皆苦。夏天的阳光如同烈火一般,将大地烘烤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热浪,仿佛能将人烤焦。橙黄的火焰在空气中跳跃,蒸腾的温热扭曲了远处的景致。在这样的季节里,炎热不断搅动着人们躁动的心绪,每一次呼吸都似在吞噬干燥,每一根神经末梢都渴求着抚慰。此时的人们心情难免烦躁不安,四处寻觅一丝凉意,以驱散心中的炎热。恰在此时,若有一阵夏风袭来,即便是微风细语,亦能瞬间让身心如沐甘霖。风不但带走了一丝丝的暑气,也带走了人们心中的烦躁。

夏风是天地间最无私的赠予,是自然之力最温柔的抚慰。它并非空调房中机械冷风可比,亦非电风扇下人造热风所能及。它是凉爽的、清新的、天然的。夏风,源自广袤的田野,穿越繁茂的林间,带着泥土的芬芳掠过村庄的屋顶,带走了炊烟的余味,带来了饭菜的香气。海洋吹来的夏风,带有咸咸的海味和微微的潮湿,其跨越重洋,探访过无人的孤岛,抚摸过静谧的沙滩,最终抵达我们的城市。从山间滑过的风,则带着泥土的芳香及松树的清新,它穿梭于密林深处,游走于山谷之间,挟带着大自然的秘密,为我们送上一份来自森林的礼物。它不分贵贱,不论身份,一律给予凉爽的怀抱,公正地吹向每一位劳动者:它轻拂忙碌在街头巷尾的快递小哥,抚去他们额头的汗珠;它缓缓掠过送水工的身影,为他们带来片刻的喘息;它更是不经意间,吹过建筑工地,为那些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带去一丝丝的凉意与慰藉。夏风,是劳动者心中的一片绿荫,是他们辛勤汗水的最佳回报。当一阵夏风拂面而来,仿佛饮下一杯香茗,顿感身心舒爽,所有的烦恼与暑意都随风而去。

夏风有时像个顽皮的孩童。它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轻拉你的发丝,偷吻你的脸颊,然后躲在一旁痴痴地笑。当你四处寻找时,它又忽然从背后跑出,推你一把,让你不禁笑出声来。夏风还懂得如何将花草的香气、泥土的芬芳、海水的咸味完美融合,创造出夏天独有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童年草地上奔跑后的余香,是青春岁月里第一次牵手时留在指尖的清香,是年老时坐在摇椅上远望时的淡香。每一种气味都带有记忆的深度,穿透时空,触动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夏风又如同一位婉约的恋人,轻轻拂过,留下一封封动人的情书。它将文字写在每一片叶子上,写在每一朵云彩上,写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风在夏日里写下的情书,不仅仅是自然的表达,它还是时光的见证。每一次夏风的吹拂,都是岁月对我们的轻轻呢喃。我们在风中成长、欢笑,也流过泪,那些被风吻过的瞬间,最终都凝聚成了记忆的点点滴滴。或许在未来某个夏日,当我们再次感受到那熟悉的夏风时,所有美好的回忆都会随之苏醒,聆听那风中流淌的温暖,阅读那不著一字的爱恋。而那些在夏夜里辗转反侧的人们,常常会被风抚摸至梦境深处。梦里,或许有清风徐来,有月光如水,有遥不可及的向往,也有触手可及的温柔。这一夜,他们把收到的情书反反复复品读,让每一句话都刻在心上。

风是夏天的情书,携带着无尽的温柔与清爽,穿梭在蓝天与绿野之间,将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滴水都轻轻吻过,留下夏天的印记。

□王珏

山野青苍,浓得化不开。沿着石径蜿蜒而上,目光忽被一抹泼天的紫攫住——自峭拔崖壁垂落,浓密得蔽住了山岩筋骨。花蔓如瀑,泼泼洒洒,将整面山壁染成流动的紫云。那紫,是积蓄了漫长沉寂的沉郁,终于喷薄而出的华彩。

走近了,气象愈显万千。藤条虬曲盘绕,如饱蘸浓墨的笔锋,在虚空里挥洒苍劲的线条。紫花累累垂垂,累累缀满长枝,累累压得藤蔓谦卑地弯下腰肢。细看那花串,并非呆滞一团,自花蒂处晕染开来,由深紫霭霭渐次化为瓣尖轻灵的淡紫,似水墨晕开,又似美人颊边未匀的胭脂。藤花紫蒙茸,厚实如绒毯;藤叶青扶疏,新碧的翠色在浓紫间隙舒展,为华美锦缎衬出鲜活的绿边。花叶交叠,光斑筛下,在青石小径上跳荡,粼粼如碎金。

紫藤的气息尤为独特。初闻是甜软的,仿佛无数细小花朵共同呼出的温热芳息,缠缠绵绵拂过鼻端。然而甜香深处,悄然沁出一缕清苦,如藤蔓汁液里藏着的山林本味。这甜与苦的交织,竟非齁腻,反生出一股沁凉的意蕴,令人神骨俱清。绿蔓秾秾阴浓,紫袖低垂,香气竟似无形的凉绸,引着人不由自主往花阴深处去,欲寻那甜苦交织的源头。浓荫之下,气息如游丝,又似无形无质的凉意,悄然渗入衣襟。

花下置一方小席。花影筛过疏密枝叶,斑驳印在粗陶茶具上。藤蔓垂垂拂过肩头,簌簌轻响,几片落花飘坠,轻吻于茶案。藤萝架顶枝叶交错,琐琐密密如云雾垂落,浓荫如盖,天光艰难挤过缝隙,只筛落几缕金线,在茶烟里明明灭灭地浮动。这浮动的光,映着青瓷盏里微漾的茶汤,竟似将一潭幽黛之色移入杯中——杯底沉浮的,是紫藤的魂魄,抑或潭水的幽影?茶烟袅袅,纠缠藤花清苦的余息,一时竟不知是茶香染了花气,还是花魂浸透了茶汤。藤枝偶尔拂过石阶,簌簌簌簌,其轻柔竟可拂过心尖。

光斑在藤架间悄然游走,花影也随之缓缓挪移。花气愈发沉静:初时的甜软渐淡远,藤蔓深处特有的清苦之息愈发清晰,如大地深处传来的悠长叹息。此际风亦识趣,偶有微风拂过,花叶簌簌发响,更衬得周遭岑寂。花架深处,忽有鸟声清越,短促一鸣,划破浓荫,迅疾没入枝叶。这声短促清啼,泠泠然如琉璃乍破,它振翅的刹那,仿佛撞碎了凝结的时光,使得花架下光影的挪移都骤然清晰起来。

花架下阴翳渐浓,垂垂紫藤花串,显出几分沉甸甸的庄严。晚风徐来,花枝轻曳,拂过石阶,拂过苔痕,簌簌之声不绝,仿佛在低语。

独坐花下,看天光被藤叶筛碎,散落于茶盏之畔。藤蔓垂垂,光阴亦垂垂,悬垂于天地之间,似有无尽言语欲诉。

原来万物皆有其姿态,紫藤选择了垂落——非是凋萎之垂,而是丰盈饱满后的俯身。它垂向大地,如同生命俯向时光的深潭,并非沉沦,而是沉淀下所有浮艳,唯余这脉脉的紫影,与山风同呼吸,共岁月而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