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名年仅28岁女性,在持续高温下坚持户外晨跑,回家后倒地

发布时间:2025-07-11 18:07  浏览量:18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7月初,苏州天气连续多日高温,气温一度突破38℃。一名28岁的年轻女性,在清晨七点照常出门晨跑,未曾想,半小时后回到家门口,刚脱下跑鞋就突然倒地不起。

家人第一时间拨打了急救电话。急救医生赶到时,她已意识模糊,皮肤滚烫,心率接近每分钟140次。

最终被诊断为重度中暑,伴有急性肾损伤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一度被送入ICU抢救。

这么年轻、身体看着挺健康的姑娘,怎么会跑个步就差点丢了命?

很多人觉得只要年轻、锻炼多,就可以“扛热”。但事实恰恰中暑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反而因为掉以轻心,往往中招更狠。

高温天跑步,真的不是件小事。

在临床上,医生们见过太多类似的病例。年轻姑娘、上班白领、健身达人,很多人以为自己身体好、体能强,结果在高温天“硬扛”,反而最容易出事。

中暑不是流汗多那么简单。它是一系列热应激反应导致的急性综合征,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意识障碍甚至多器官衰竭。

尤其在湿度高、通风差的环境下,体温很难通过出汗散热,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人体就开始“宕机”。

这位28岁的女性,正是典型的“热射病”患者。她晨跑时穿着紧身运动服,喝水不够,跑步路线又是在绿化密集、空调热风环绕的社区小路。

体温在短时间内飙升,但她自己完全没有察觉身体的异常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率高达40%。它不光是“热”出来的,更是“拖”出来的。很多人前期只是觉得有点头晕、乏力,还以为是没睡好或血糖低,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别以为多喝水、多吹空调就能预防中暑。预防热射病的关键,是对“高温+大强度运动”的风险有足够认知。

尤其是在空气湿度超过60%、气温超过35℃时,人体的汗液根本无法有效蒸发,内热就像锅盖上的蒸汽,越积越多,最终爆锅。

这背后,其实也藏着一个常被忽视的健康误区——很多人认为“出汗多就是在排毒”。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并不携带毒素。大量出汗反而会造成体内钠、钾严重流失,导致肌肉痉挛、心率失常,甚至出现抽搐和昏迷。

尤其是像这位女性一样,运动前没吃东西、没补水,结果不仅中暑,还引发了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溶解是运动医学中一个危险信号。一旦肌肉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肌红蛋白进入血液,会迅速损伤肾脏,引发急性肾衰竭

临床上,这种情况抢救不及时,后果非常严重。

为什么炎热天气更容易出现横纹肌溶解?因为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本就处于“高压”状态,肌肉代谢负荷大幅增加。如果再加上剧烈运动,氧气供应不足,肌肉细胞很快就会“崩溃”。

很多人忽视了高温对心血管的压力。在炎热环境中,心脏需要加倍工作,把血液输送到皮肤进行散热。

这种状态下,原本稳定的心律、血压都可能被打乱。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病的人,更容易发生猝死

那是不是高温天就不能运动了?不是不能,而是要讲究方式。

清晨并不是最适合锻炼的时间。很多人以为早上太阳还没升高,气温低,其实湿度反而最高,空气中饱和水汽影响汗液蒸发。而且夜间积累的热量尚未散去,空气中的热感比中午还“闷”。

如果非要锻炼,建议选择室内、通风良好、有空调的场所

而且运动前一定要充分补水,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而不是单纯的白开水。喝水方式也要注意,不是一次性灌半瓶,而是少量多次

运动后也不能马上吹冷风、洗冷水澡,容易诱发血管收缩甚至心肌梗死。正确做法是先静坐、缓慢降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心率恢复正常再饮水和降温。

高温天中暑的人群,其实很多都没有明显的基础病。关键在于,他们对中暑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误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

医生们总结过一个“高温危险人群清单”:高龄老人、婴幼儿、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肥胖人群,以及习惯高强度锻炼的年轻人。后者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类人。

很多人把运动当成一种“意志力”的体现,认为出汗越多、越累才算锻炼到位。真正科学的运动,是根据气温、湿度、身体状态灵活调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但“三伏”练的不是蛮劲,而是耐性和节制。古人讲究“顺时而动”,在大暑天强调“静养”,不是没有道理的。

曾有研究分析过,夏季热射病的发病高峰,集中在上午9点到11点,很多患者以为早上没太阳,不会那么热。地表温度和湿度往往已经达到危险阈值。

这次苏州姑娘的经历再次敲响了警钟。她身体恢复后表示,自己从没想过,平时锻炼习惯竟然会变成风险因素。

她也承认,过去从未关注过“热射病”这个词,甚至连“中暑”真正的症状都不了解。

这恰恰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共性问题

他们在意体重、训练成绩,却忽略了身体的极限。他们热衷挑战自我,却忽视了环境的变化。健康,不是靠硬扛,而是靠认知和主动调整

每年夏天,急诊科都有一波“中暑潮”。很多人等到出问题才后悔,早知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听身体的信号。

别把“扛热”当成一种能力,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在不适合的环境里停下来。不是懒,是会保护自己。

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在高温中仍坚持锻炼的人。你不一定会中暑,但你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鼓励

健康的锻炼不是和天气对抗,而是和身体协同。

参考文献:

1. 《中国热射病诊治专家共识(2020年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夏季高温健康防护指南》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横纹肌溶解症临床诊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