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农谚俗语代际传承与活态保护

发布时间:2025-07-11 01:53  浏览量:19

□ 吴亮

农谚俗语属于活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其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农谚俗语是中华文明精神在民间生活的生动映照,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其语言简练通俗,句式凝练固定,兼具简洁性、通俗性与传诵性。农谚俗语凝结着对自然现象、生产技术及生活智慧等多方面的观察认知与实践总结,深植于民间沃土,不仅是农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老的生命记忆与鲜活的文化基因。自农业社会演进至工业社会,进而步入信息社会,农谚俗语作为一种蕴含传统知识与技术的动态知识体系,在持续变迁的社会结构中构建起多维度的农业知识图谱与文化景观。这些在特定气候、地域、环境与制度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知识观念,通过口授身传与集体记忆,被内化为当地农民的认知框架,成为普遍共识并得以阐释与理解,在无形中突破权威标准化知识体系的桎梏,持续补充、完善并推动现代农业知识体系的发展。同时,农谚俗语因其地域性、情境性与经验性特征,潜在地为现代农业科技注入人文精神,从而呈现出生动鲜活的文化风貌,更易于引发深切的情感共鸣。

农谚俗语的价值体现

知识传承价值。农谚俗语是农业生产的初始阶段,从自然生态环境中获得传统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文化多样的“活态资源”,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种动态基于经验的知识传承方式,在农民之间代代口耳相传,虽然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有所不同,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能够在特定的地域和环境下,与现代科学融合互补,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

农谚俗语是由个体对自然现象和农作物生长的直观感受,凝练升华为区域性集体共同认知。这种认知体现了跨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化大农业观,主要涵盖三方面知识:其一为气象。气象类农谚资源丰富,其与农作物生产密切相关。如“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意指天空呈现鲤鱼鳞状云块时,预示晴朗天气,晾晒谷物时无需担忧天气突变或频繁翻动。“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则表明晨间地面若雾气弥漫,通常预示当日晴朗,可安心晾晒稻谷。其二为节气。例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反映谷雨时节适宜播种的农事规律;“立夏小满,江满河满”,提示农民在此节气需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洪准备,同时亦暗示此时正值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的阶段。其三为物候。“八月蛤蟆叫,麦往水里泡”意指若农历八月蛙类频繁鸣叫,预示当年冬季或来年春季雨水偏多,至麦子生长期,麦田易遭水浸。“斑鸠哭,耩早谷”则表明,闻斑鸠发出类哭泣鸣声时,即至播种早谷的时节。这些事以动植物生长规律为指标反映气候变迁。

文化认同价值。农谚俗语作为地域性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民间信仰构成农业民族的深层心理基础。这些农谚俗语往往与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集中呈现了农民群体的方言民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在维系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秩序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同地区,农谚俗语因为方言差异成为了当地农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标识。苏南农谚曰“岁朝乌六秃,高低田稻一齐熟”,其中“乌六秃”为方言词,指阴而不雨,暖洋洋的天气。关中民谚“初三初四不见月,麻里麻达半个月”,麻里麻达为方言词,指为“拖沓、不爽利”。浙江庆元也有很多农谚俗语反映了与当地香菇种植生产密切相关的敬山神、树神和祭山魈等信仰习俗。此外,不同地区流传着相似的民谚俗语,反映着中华民族共通的风俗习惯与价值认同,有助于增强文化凝聚力。河南农谚有“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陕西农谚有“麦上场,女看娘”,江苏地区农谚曰“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些农谚反映了农忙结束后的闲暇时节,女子归宁探亲的习俗。中国自古便将家庭和睦与亲情维系奉为重要的伦理价值准则。

生态保护价值。许多农谚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例如,“种田靠粪长,人靠饭食养”“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河泥打底,柴草烧灰,庄稼吃了笑微微”。这些农谚体现了农民对“粪、河泥、草木灰”等有机肥料的重视,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种树防风,种田丰收”“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强调植树造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调节作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反映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这些蕴含着生态智慧的农谚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谚俗语保护现存问题

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冲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许多基于手工劳作和经验传承的农业技术和知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农谚俗语所承载的地方性生产知识,受限于其有限的地域传播范围、人际传播边界以及口耳相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真与信息遗漏,不断遭受挤压而趋于简单化与碎片化,因而难以被整合进现代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农村居民呈现非农化趋势。这使得同时,城市文化的扩张也对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农业知识的了解和传承意愿逐渐降低,农谚俗语的传承链条出现了断裂的风险。当下农村地区一些年纪较大的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对农谚俗语的内容和含义表述不准确。而年轻一代对农谚俗语的接触和了解相对较少,只能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农谚俗语,对于一些较为生僻或专业性较强的知之甚少,此外不少年轻人认为农谚俗语所传授的农业生产经验陈旧,价值有限乃至毫无价值。

知识体系的碎片化与标准化困境。农谚俗语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遗产,其传播和保存主要依赖于农民的口耳相传和集体记忆。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地域和人际范围的限制,农谚的传播范围相对较小,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口头表达的失真和遗漏也导致了农谚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许多有价值的农谚俗语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被遗忘或变形,失去了其原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标准化和权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谚等传统知识的生存空间。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往往更倾向于采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标准化技术方案,而忽视了传统农谚所蕴含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其结果是,信息化时代,由于大多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知识素养,其农业信息获取渠道既非源于系统学习,亦非来自官方媒体,而多源于自媒体。一些自媒体选择性剪辑发布虚假农业内容误导老百姓。例如,在甘肃、新疆等气候炎热干燥地区,农民为西瓜涂刷浆糊并粘贴报纸以防日灼及水晶瓜形成,本属常规农事操作与农业技术。然而因为网络监管缺位,加之农业视频审查专业门槛较高导致农业技术真伪难辨,此常规操作反被冠以“科技狠活”之称,被诬指为坑害消费者。其实早有农谚云“西瓜怕热雨,麦子怕热风”,即意指高温环境将抑制西瓜正常生长。

保护意识与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农谚俗语的价值认识不足,将其视为过时的、落后的文化产物,缺乏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资金投入方面,农谚俗语保护、传承、创新往往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农谚俗语缺乏明显的商业回报,难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政府资金往往优先用于其他领域,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保护项目经费不足,影响了专业团队的组建、技术设备的更新以及创新研究的推进。

农谚俗语的保护策略

加强保护意识教育与宣传。一是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谚俗语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制作相关的纪录片、专题节目和宣传资料,通过短视频等形式,深入农村社区进行播放和发放,提高农民对农谚俗语的保护意识。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同时,将农谚俗语保护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编写相关的教材和读物,让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农谚俗语。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农谚俗语保护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农业知识和文化。二是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农谚俗语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对于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农谚俗语,应划定保护区域,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农谚俗语保护名录制度。进行全面普查和评估,将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农谚俗语纳入名录进行重点保护,定期对名录中的遗产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其保护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确保各项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保护机构,配备专业的保护人员,负责调查、研究、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保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开展农谚俗语的研究工作,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推动农谚俗语与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挖掘农谚俗语的内在价值与时代意义。深入研究各省地的农谚俗语,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阐释。例如,将一些关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谚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举办农谚俗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和农民共同探讨农谚俗语的时代意义,为农谚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创新农谚俗语的传播方式与载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创新农谚俗语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开发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将农谚俗语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农谚俗语。通过小红书、抖音、直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农谚俗语解读、农谚故事等内容,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农谚俗语的传承。此外,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将农谚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如制作农谚主题的明信片、纪念品、文化衫等,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农谚俗语的传播和传承。

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融合模式,实现农谚俗语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例如,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和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安排农民向游客讲解农谚俗语等传统知识,使农谚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传承和传播。同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融合,为农谚俗语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提升农谚俗语保护的水平。同时,借助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丰富的农谚俗语,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在农谚俗语保护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和农民代表参加国际农谚俗语保护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和学者考察交流,共同探讨农谚俗语保护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视野,增进了解,为农谚俗语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系河南社科规划项目“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河南实践研究”(2024ZZX0004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