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香浸透鼻腔,269名村民因为他挺直了腰板!

发布时间:2025-07-10 01:04  浏览量:16

公告村的老李家灶膛刚冒出青烟,村委会那盏灯已经亮了三小时。龙万鑫蹲在门槛上啃着饼子,指尖划过手机屏幕里的气象云图,又翻动膝头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夹着几根不同品种的李树枝,叶脉上还凝着昨夜的露水。

岩大哥推着单车经过,竹筐里金黄的蜂糖李撞出清响:“龙哥,今天霜重,果子甜度肯定够!”他应声抬头,晨光恰好掠过警服上的肩章。九年前从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走进山野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的名字会从警队名册迁移到村民的田埂上,成了卫城镇公告村人人都知道的“龙哥”。

2016年,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民警龙万鑫主动报名驻村帮扶,带着对乡土天然的亲近,他踏上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清镇市芦荻哨村的初春冻雨、杉树村的盛夏蝉鸣、小靛山矿区的红土,最终沉淀在公告村宿舍床板的凹痕中——每月22个昼夜的“厮守”,让这方寸之地浸透了山风的气息。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话龙万鑫时常挂在嘴边。

犹记得2024年的寒冬,冻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七旬独居的孙老太家火塘只剩冷灰。龙万鑫裹着寒气撞开门,肩头积雪簌簌落在地上。扛着走了一路的棉被刚裹住老人发抖的身子,他变戏法似的掏出电暖器插头:“大娘,您摸摸,出热风了!”火光跃动在他沾着机油的指甲缝里——那是白天帮村民修理三轮车留下的印记。

对于龙万鑫来说,小靛山的记忆带着铝土味。2022年初到此地,第一书记的名头刚挂了一天,矿区村庄的伤口便赤裸裸展现在眼前:采矿导致水源枯竭,枯水季节自来水管彻底干涸。村民挑水的身影在山路上摇摇晃晃,成为了龙万鑫眼中最沉重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第一个难题,他翻山越岭勘探水源,荆棘撕扯裤管,鞋帮裂缝里嵌进红泥。白天协调矿山企业修复因开采损毁的道路,夜晚,又矿企会议室的灯光下,摊开《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逐条啃读。

最急的还是水。他连夜向南明分局党委汇报,一场特殊的“爱心接力”在警营启动——全局民警“一日捐”工资,购买农产品帮扶筹资。涓流汇聚成河,2022年4月,清泉重新涌进村民家中的水管。一位大娘拧开水龙头,哗哗水声里泪光闪烁:“龙书记,我们盼这一天,真是盼了好久啊!”

2023年5月,龙万鑫转战公告村,却又面临新考题: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守着优质农产品却打不开销路。

“果子是好果子,就是没人知道。”到了7月,李姐家的黄金李熟透落果,烂在泥地里,老人蹲在烂果堆旁抹泪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他,要打通致富路,农产品宣传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怎么做呢?龙万鑫想了又想,万万没想到,竟是工作群弹出的消息给了他灵感。“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的工作!公安力量大,一传十十传百,销量不就打开了吗?”

当晚,这个从不发朋友圈的硬汉,笨拙地给李子拍着特写:“皮薄如纸,甜过初恋!五斤装接龙!”图片里未擦净的泥点成了天然商标。“龙哥,我们大队要5箱!”“龙哥,给我们派出所留3箱”一时间,工作群里热闹极了,订单提示音彻夜鸣响时,他正蹲在果筐边给果子打包。几天后,李姐家小幺儿攥着学费,童声穿过闷热的风,惊飞湖边的白鹭,“龙伯伯!卖李子的钱够我上学啦!”

从此,"万鑫广告"成为连接城乡的特殊桥梁。当喂养两年半的黑毛土猪出栏时,他直接站在猪肉摊前打开手机拍照:"糯而不腻、有嚼劲,土猪的清香味......"警服与猪肉的碰撞画面引发网络热议。面对"跨界王"的质疑,他摆摆手:"不务正业?老乡钱包鼓了,矛盾就少了,这就是最大的正业。"

累计消费帮扶超20万元,销售玉米、土豆万余斤、黑毛猪肉2000斤、土鸡蛋30000枚、采摘滞销柰李6000余斤,为果农抢回6万元血汗钱……这些数字背后,是分局食堂的采购合同、二十个小区的团购群、工作群里的美食接龙以及家家户户口口相传的好名声。

在这种模式下,公告村800亩李子产业园拔地而起,蜂糖李与柰李舒展成滴翠的波涛。年销售额达600万元,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里,43户296名村民因李子产业挺直了腰杆。

月光漫过山梁时,满载李子的铁皮三轮带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摇晃着投向城市灯火。龙万鑫揉着酸胀的脖颈,玻璃窗映出一张与七年前迥异的脸:肤色如龟裂的旱地,掌纹里嵌着洗不净的泥色。但那个踏露巡村的剪影,依旧在破晓时分走进果园深处。

手机屏倏然吐露蓝光:“优质跑山鸡,要者接龙——龙万鑫。”提示音如春潮漫涨,他推门没入夜色,远处飘来老杨的吆喝:“龙哥!灶上煨着牛瘪汤嘞!”山风裹挟李花香钻进他的鼻腔,田埂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在月光里浮动,仿佛大地肌肤上新鲜的脉动,一头系着温热的烟火,一头漫向丰饶的地平线。

签 发:杨 文

审 核:任 珂 付春华

编 辑:李思雨

来 源:南明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