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口的共享厨房
发布时间:2025-07-06 17:12 浏览量:19
肿瘤医院旁的梧桐巷,梧桐叶在夏日热风里蔫蔫打着卷。巷口那间不足百平的“共享厨房”,却常年飘着烟火气,成了病人家属心里的“希望小站”。
一年前,林宇和苏瑶夫妇在这里支起炉灶。医院里的病人大多吃腻了食堂饭菜,家属们想给亲人做点顺口的,苦于没地方开火。夫妻俩看准需求,购置锅碗瓢盆、备齐柴米油盐,推出“共享厨房”:素菜加工费5元,肉菜10元,炖汤另算。本是为帮衬病友,也想赚份营生,没成想,日均300多人预约使用,扣除食材、房租成本,月入能有8万。
起初,林宇夫妇真心实意。他们见过太多家属在医院走廊抹泪,深知一顿家常菜能给病人带来的慰藉。可日子久了,看着银行卡里的数字不断跳动,欲望像藤蔓在心底疯长。“咱也该换个好点的住处,孩子上学也得找个好学校……”苏瑶擦着灶台,眼神却飘向巷口那辆停着的旧面包车,那是他们来这一年都没舍得换的代步工具。
林宇摩挲着手机,刷到短视频里网红靠“卖惨”圈粉捐款的套路,眼神渐渐发亮。深夜,两人关了厨房门,就着昏黄灯光密谋:找两个“演员”,扮成网红和主持人,以“爱心厨房难以为继”为由头,拍短视频博同情筹款。再安排几个“托”,在镜头前捐款造势,各大平台一发,还怕没人捐?
没过几天,医院旁的梧桐巷热闹起来。所谓“网红”扛着设备,在厨房门口声泪俱下:“叔叔阿姨们,这家共享厨房帮了无数病友,可现在快撑不下去了……”苏瑶红着眼眶在一旁配合,林宇则躲在人群后,紧张又期待地盯着镜头。几个“托”挤到前面,掏出红包往捐款箱里塞,有人捐200,有人捐500,摄像头精准捕捉每一滴“感动”的泪水。
短视频一发布,效果比预想的还好。评论区瞬间被“好心人加油”“一定要挺住”刷屏,捐款像雪片般涌来。短短三天,账户里多了五六十万。林宇夫妇看着不断上涨的数字,兴奋得失眠,却没注意到,家属群里开始有了质疑声:“之前看他们赚钱挺多的,怎么突然就撑不下去了?”“那些捐款,真能用到厨房上吗?”
最先察觉不对的是常来做饭的李阿姨。她老伴患癌住院,在厨房做了大半年饭,亲眼看着林宇夫妇从骑着电动车进货,到开上崭新的SUV。“要说亏空,我咋不太信呢?”李阿姨把疑问捅到了医院医患交流群,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家属翻出之前厨房公示的成本表,仔细一算,发现月利润远不止账面显示的那些;还有人联系到视频里的“网红”,发现对方不过是个龙套演员,专门接这类“卖惨”活计。
质疑声很快发酵成愤怒。家属们堵在共享厨房门口,要求林宇夫妇公开账目,解释捐款去向。林宇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苏瑶则躲在屋里掉眼泪,可这次,没人再心疼她。医院也被惊动,联合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调查组很快查明真相:所谓“经营困难”是谎言,捐款被夫妇俩私吞,用于购置豪车、新房。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曾经被家属们视为“温暖港湾”的共享厨房,成了欺骗善心的“黑心作坊”。林宇夫妇面临法律追责,那些饱含善意的捐款,也在层层审查后,退还给了 donors(捐赠者)。
梧桐巷的风依旧吹着,可共享厨房的烟火气再也没了。路过的家属们偶尔会驻足叹息,曾经在这里,他们为亲人做饭的身影里,藏着对生的渴望,可一场贪心导演的骗局,把这点温暖也碾得稀碎。而林宇夫妇,在欲望里迷失的不仅是诚信,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当善良被当作牟利工具,受伤的,是整个社会的善意根基,再想重建,难如登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