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不收,就看四月二十一”,今日四月二十一,今夏收成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05-18 06:11  浏览量:3

“麦收不收,就看四月二十一”,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在今夏的粮食生产中再次成为焦点。今天是2025年5月18日,农历四月二十一,华北平原的麦田已泛起金色波浪,江淮地区的联合收割机整装待发。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国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4亿亩以上,当前长势总体好于常年,但区域性气象灾害仍为丰收蒙上阴影。

在河南周口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王建军正蹲在地头观察麦穗:“今年墒情是近五年最好的,但四月初那场倒春寒让部分地块受了灾。”他拨开麦丛向记者展示,受冻害影响的麦穗明显短小,但未受灾的麦穗颗粒数普遍达到40粒以上,远超往年的35粒平均水平。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正是今年夏粮生产的真实写照——气象灾害虽造成局部减产,但科技赋能下的精准田管让大部分产区实现“以丰补歉”。

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揭示了关键转折:四月二十一前后,全国冬麦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光照时数增加15%,这为灌浆期的小麦提供了完美“冲刺”条件。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专家指出,此时若遇连续阴雨会导致赤霉病暴发,而持续干旱则引发干热风,但今年恰到好处的温光组合,使小麦千粒重预计提高2-3克。在山东德州,农业无人机正在喷洒叶面肥,种粮合作社理事长李红霞算了一笔账:“每亩追施2公斤磷酸二氢钾,千粒重就能多长1克,按亩产600公斤算,相当于白捡12公斤粮。”

然而天公并非处处作美。江苏里下河地区因五月上旬的强降雨,部分低洼田块出现渍害,农业保险查勘员每日奔波在田间地头。扬州江都区的农户张建国指着排水泵站说:“幸亏去年改造了排灌系统,否则这季麦子就要泡汤。”这种“工程抗灾”能力正在显现成效,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受灾面积同比减少23%,成灾面积下降37%,高标准农田的减灾效益达到每亩200元以上。

农机备战情况折射出丰收信心。在河北石家庄的农机大市场,经销商王伟告诉记者:“今年智能收割机销量翻番,带测产功能的机型特别抢手。”这些装备搭载的北斗终端不仅能实现厘米级精准收割,还能实时生成产量分布图。安徽阜阳的跨区作业队已检修完300台联合收割机,队长马志强说:“根据麦熟期预测,我们规划了最优化行进路线,确保‘麦熟一亩、收一亩’。”

加工企业的动作更显市场预期。中粮集团近期将小麦收购价每吨上调50元,五得利面粉集团技术总监透露:“新麦呕吐毒素检测合格率预报达92%,明显优于去年。”这背后是农业部门推广的“一喷三防”技术全覆盖,仅河南省就统防统治1.2亿亩次,使得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下。值得关注的是,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突破5000万亩,河南延津的“新麦26”田间收购价已涨至每斤1.45元,较普通麦高出15%。

粮食市场的“晴雨表”早有反应。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主力合约连续三周收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将今年小麦总产量预测上调至1.38亿吨。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也发出警示:部分主产区后期可能遭遇“烂场雨”,已要求各地预备烘干设备3万台套,应急晒场2000万平方米。在陕西关中,气象部门与农业合作社建立的“微气象站”网络正24小时监测麦田小气候,提前48小时预警灾害天气。

站在农历四月二十一这个关键时点观察,今夏麦收呈现出三大特征:科技减灾让“靠天吃饭”变成“看天管理”,全国建成9.7亿亩高标准农田构筑了“地下长城”;优质优价机制激活种植结构调整,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提高至32%;全产业链协同保障颗粒归仓,从智能收割到烘干入仓的“无缝衔接”降低损耗3个百分点。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所言:“现代农业已让‘麦收不收’的古老谚语有了新解——不再被动看天,而是主动应变。”

当金色的麦浪开始翻滚,这个夏天注定将写下新的丰收篇章。从黄淮海平原到长江中下游,从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亿万农民正在用汗水诠释:在粮食安全这场大考中,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正碰撞出最灿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