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管大爷不幸走了,最新消息青岛高校宿舍空调装上了
发布时间:2025-07-08 00:34 浏览量:21
这几天关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的宿舍楼,远远看见几个工人正往二楼窗户里搬空调外机。“终于装上了。”网上有人叹气说,“这大太阳底下,值班室连个风扇都转不凉快,怪难为宿管大爷的。”
图源自网络
宿管大爷老张头是这栋宿舍楼的宿管,7月6号早上被发现倒在值班室里。那天青岛气温直逼40℃,值班室的窗户关着,墙上挂的老式风扇转得嗡嗡响,可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他没等到空调装上的那天,也没等到儿子从外地赶回来。
图源自网络
校方说空调是“既定计划”:3月招标、5月改电路、7月5日试点安装,7月6日老张头出事,7月7日继续装其他楼层。时间线像根细绳子,勒得人喘不过气——不是说“早该装”吗?怎么偏偏卡在这关键一天?
我翻了翻校历,青岛大学往年暑假是7月中旬才放,学生走得早,宿舍用电负荷低,装空调的紧迫性没那么强。但这两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6月就热得像蒸笼,学生们在贴吧里喊“热到睡不着”,家长也在家长群里催:“能不能先给值班室装台空调?”
老张头的值班室不大,10平米左右,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墙上挂着登记本,窗台上摆着他种的绿萝。前几天还有学生拍视频:中午12点,他蹲在地上擦桌子,汗把制服后背浸得透湿,见学生进来,赶紧用袖子抹把脸笑:“没事,风扇劲儿大着呢。”
现在想来,那把风扇哪是“劲儿大”,分明是他强撑着的体面。
评论区里有人说:“装空调的钱早该拨了,偏要等出事了才动工。”其实冷静想想,校方的回应是真实的——空调安装流程走了半年,不可能临时改期。但公众的愤怒,本质上是“被忽视的细节”在爆发。
想起去年夏天,我家小区的保安大叔。连续40℃高温,岗亭遮阳棚挡了个寂寞,每天站在岗亭下登记访客,衬衫后背白花花的汗水。有天我买冰镇饮料回家顺便递给他一瓶,他搓着手说:“不用不用,我们物业有规定,不能收业主东西。”后来才知道,他的防暑补贴每月只有200块,够买10瓶藿香正气水。
我们总觉得“高温作业”是工地上的建筑工、马路上的环卫工的事,却忘了校园里的宿管、小区里的保安、商场的保洁——这些“隐形守护者”,同样在烈日下守着一方天地。他们的值班室可能比教室更闷热,他们的制服可能比学生更湿透,可我们的关心,总比高温来得慢半拍。
图源自网络
老张头的女儿在朋友圈写:“我爸总说‘值班室凉快,你们回来能吹风扇就行’,可他自己热得睡不着,只能半夜起来擦风扇。”这句话像根针,扎破了多少“我以为”的假象——我们总觉得“值班室有风扇就行”,却没想过风扇吹的是热风;我们总觉得“宿管就是看大门的”,却没注意到他们每天要爬28层楼查寝,要记住300多个学生的名字,要在暴雨天守着地下室防涝。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感忽视”:我们对熟悉的人,反而容易忽略他们的需求。就像小时候妈妈总说“我不爱吃鱼肉”,我们信了;长大后才懂,她是把最好的留给了我们。现在面对这些“守夜人”,我们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情感忽视”?
好在青岛这两天下了场雨,气温降到了30℃以下。我路过宿舍楼时,看见装空调的工人正给老张头的值班室多装了层遮阳帘。“他女儿说,老爷子爱干净,得把窗户封严实了。”工人师傅擦着汗说,“这大热天的,谁还没个难处呢?”
图源自网络
事实上我们能做的顺手的小事:一句“您歇会儿,喝口水”,一把递过去的遮阳伞,甚至是一条“注意防暑”的提醒。这些微小的善意,比装空调更能暖人心——因为它们让“守夜人”知道:他们的付出,被看见了。
老张头的故事还在继续,空调还在安装,但至少我们开始讨论: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该如何守护那些在高温下坚守的普通人?
这个夏天,愿每一台空调都能及时装上,愿每一杯凉茶都能送到守夜人手里,愿我们都能学会说一句:“您辛苦了。”
今天你那里气温多少度?有没有破40℃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表达自己的看法,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