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热不热,就看小暑”,今日小暑有啥说法,今年三伏热不热?

发布时间:2025-07-08 03:12  浏览量:20

倏忽热风起,辗转小暑临”,这天儿是一天比一天热了。以前早上出门,走在大树底下,小风一吹,那叫一个舒坦,凉丝丝的特得劲儿。可现在呢,那股子燥热劲儿像是钻进空气里了,就算大清早天刚亮就往外走,照样能感觉到热烘烘的。连吹过来的风都变了,哪还有半点儿凉快气儿,全是带着温度的热浪,扑在脸上都烫得慌

今天我翻开日历一看,敢情这都到夏至尾巴上了,今天已经是7月 7 日了,小暑的到来让原本闷热的天气多了两分热浪。进了小暑啊,这地上可就找不着半丝凉风了 —— 不管哪儿来的风,里头都裹着热乎气儿,吹到身上跟烤似的。老话说的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真不是瞎说的的,那股子闷热的感觉,过了这节气就能实实在在体会到了。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 11 个,正好卡在干支历午月结束、未月开始的当口。这节气一到,夏天的第三个阶段 “季夏” 就算正式拉开序幕了。进了小暑,天气变化可就明显了 —— 雷暴大风、瓢泼大雨、毒太阳、高温天,这些都是这时候常见的气候特点。小暑的时间挺固定,每年公历 7 月 6 号到 8 号之间交节,今年是 7 月 7 日,也就是今天了。

“暑” 就是热的意思,“小暑” 就是说刚开始热,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啊,小暑是炎炎夏日的开头,这时候已经能明显感觉到热了,但是还没热到顶头。等过了小暑到了大暑,那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呢。民间有句歌谣说得明白:“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几句话就把小暑到大暑越来越热的劲儿说透了。

不过今年有点不一样,之前小暑还没到呢,那股子酷暑的架势就已经摆出来了。咱国家大部分地方的气温不断往上升,最高温都到 37 到 39 摄氏度了,有的地方甚至超过 40 度,跟正经大热天没啥两样。这热得比往年早,让人不由得犯嘀咕:今年的三伏天,难道要热得更离谱?

老话说 “暑天至,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这里的 “暑天” 就是指的小暑。三伏天和二十四节气里最出名的 “三暑”—— 也就是小暑、大暑、处暑,在时间和温度变化上基本是同步的,都是代表高温天气的时段。

老一辈人说,在小暑天里常说的 “三宝”的习俗:黄鳝、莲藕和绿豆芽。

黄鳝这会儿最肥,肉里带着不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天热人容易没胃口、身子虚,吃点黄鳝能补补力气,还能帮着祛祛身上的湿气。就像老话说的 “小暑黄鳝赛人参”,不是说它真比人参厉害,是说这时候吃它,身子能舒坦不少,扛得住暑气折腾。

莲藕这东西水分足,性子偏凉,天热容易口干舌燥、心里发躁,吃点生莲藕能解渴,煮熟了吃又能帮着润肠胃。夏天人爱贪凉吃冰的,肠胃容易闹别扭,来点莲藕汤或者炒莲藕,能让肚子舒服点,火气也能往下压一压。

绿豆芽就更实在了,水分多、纤维也多,夏天吃点油腻的东西容易堵得慌,它能帮着促消化,让肠胃动起来。而且这玩意儿清爽不腻,天热没胃口的时候,凉拌一盘或者快炒一下,脆生生的,吃着爽口,还能给身体补点水分,不容易觉得燥得慌。

说白了,小暑吃这三样,就是顺着时节给身子 “调一调”,既能解解暑气,又能帮着应付这闷热天气里的各种小不舒服,吃着也顺口。

俗话说“伏天热不热,就看小暑”,今天小暑有没有说法,今年三伏热不热?来看看农谚怎么说的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是以前的人观察天气总结出来的。意思是说,要是小暑这阵子热得特别厉害,太阳毒、气温高,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那等到了大暑的时候,天气可能就会凉快不少,甚至有点出乎预料的清爽。

这说法有点像 “物极必反” 的意思 —— 夏天的热劲儿好像有个定数,小暑把热都 “释放” 得差不多了,到大暑的时候就没那么猛了。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以前的人靠这个估摸着夏天的热度,小暑要是热得越透彻、越酣畅,到大暑的时候,天就越有可能松快些,哪怕只是稍许的凉意。这说法啊,就像给闷在暑气里的人递了个盼头,心里揣着这点念想,好像连眼下的燥热都能熬得舒坦点了。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农谚意思就是说,要是小暑那天没出太阳,整天阴沉沉的,要么就下雨,那等到大暑的时候,天就得热得奇怪 —— 太阳毒得能把石头都晒得像要裂开一样。

你想啊,小暑本来就该热起来了,这时候要是连太阳都见不着,就跟把热乎气儿憋着没放出来似的。那股子热劲儿没处去,到大暑的时候就得全撒出来,热得能把地上的石头都晒得滋滋冒热气,感觉都要晒裂了。

如果小暑这段时间一直持续高温,热得厉害,就好像把该有的 “热浪” 提前释放完了,那么到大暑的时候,天气或许能稍微凉快一些。当然,大暑肯定还是热的,暑气照样很重,但相比小暑那种火辣辣的、让人难以忍受的暴烈热度,可能会缓和不少,没那么熬人,各位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