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热射病!高温环境下,41岁外卖员连续送餐超5小时中暑

发布时间:2025-07-07 22:53  浏览量:20

午后的阳光烤得柏油发烫,城市像个巨大的蒸笼,热得让人喘不过气。41岁的外卖员,顶着烈日骑行,连续送了5个多小时的餐,突然倒在了人行道边,满脸通红、意识模糊。送医后确诊——热射病。一句话,命悬一线。

天气一热,身体也像开锅的水壶,随时可能“爆沸”。每一个在高温里奔波的人,都是潜在的高危人群。热射病,不光是个医学名词,它实打实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很多人以为流点汗、头昏脑涨只是普通中暑,忍一下就过去了,但热射病和一般中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这是重症,它不等人,也不讲情面。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可能就是生死之隔。

人的身体就像个温度调节器,正常时能靠出汗、呼吸、血液循环等方式散热。但当气温飙升到35℃以上,湿度也高的时候,这套系统就容易“罢工”。特别是长时间在烈日下劳动,循环系统负担过重,散热功能一崩,危险就来了。

热射病的“杀伤力”并不靠夸张,而是靠速度。核心体温飙到41℃以上,大脑、肝脏、心脏等多个器官就像被煮了一样,很快出现功能衰竭。短短几分钟,就可能从“还能走动”变成“昏迷不醒”。

最要命的是,它没什么“仪式感”,不会提前通知你。一开始可能只是头晕、恶心、出汗少,接着就会出现意识混乱、皮肤灼热、脉搏加快,甚至抽搐或昏迷。这时候再想着“休息一会儿就好”,往往已经来不及。

那些在高温里跑腿、干活、送外卖的人,特别容易中招。他们每天奔波十几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制服,背着保温箱,在没有空调的环境里穿梭,身体几乎没有机会降温。老陈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多喝水”当然没错,但请别以为喝水就能预防一切。真正的关键是避免暴露在高温中太久,特别是连续劳动、没有休息,一旦超过身体的承受极限,再多的水也无济于事。休息、通风、降温,这些才是根本。

特别是像老陈这样年过四十的人,身体调节功能本就慢了一点,再加上一些潜在慢性病,一旦中暑就更容易发展成热射病不是年轻就能扛,不是壮就能撑,高温面前,每个人都很脆弱。

夏天的危险从不只来自阳光,还有那些被忽视的倦怠、头晕和出汗异常。人是有极限的,别挑战它。一旦出现高热又不出汗、意识模糊、皮肤干热这些情况,一秒都别耽误,必须立即送医。

很多人对“热射病”这三个字没什么概念,觉得就是“热昏了”。其实它比想象的要凶险得多。它不是高温的陪衬,而是高温下最致命的主角之一。它不像感冒那样循序渐进,一旦发作,就是大考。

有人会说,过去农村干农活也晒太阳,怎么没事?但那时候的气温和现在根本不能比。近年来极端高温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叠加,空气湿度大,人体散热机制已经被全方位压制,不是同一个环境。

城市里的混凝土、钢筋、水泥地面吸热又放热,成了巨大的“烤炉”。尤其是午后两点到四点,地表温度常常突破50℃。在这种环境下待上几小时,就像把人放进烤箱,热射病自然频频“上演”

还有人误以为只要有风扇就安全,其实那是“心理安慰”。如果周围空气本身就是热的,风扇吹来的是“热风”,不仅不能降温,还可能加速脱水真正有效的是空调间歇休息和及时补水

热射病不是只发生在高龄或体弱人群身上,它对体力工作者的伤害尤其大。数据显示,外卖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是热射病的高发人群。他们中的很多人,连症状都没来得及自我察觉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2年,上海就有一位50岁外卖员因连续高温作业突发热射病抢救无效去世。同年,南京也有一名快递员在地铁站口晕倒,送医时体温已超过42℃。这类事件,年年都有。

热射病的死亡率在医学上被称为“极高”,一旦进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的概率就非常低。救治的关键在于“快”,体温每升高一度,器官受损的风险就急剧上升,分秒都不能浪费

所以别再把高温当儿戏,不觉得热就以为安全,那是错觉。有的人体温已经悄悄升到39℃,脑子还在想着“再送一单”。可身体的极限,就藏在下一分钟,等你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晚了。

对普通人来说,最有效的预防,就是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暴露。出门时尽量选择早晚时段,穿浅色、透气的衣物,随身携带足够的水,每小时休息10分钟,并尽可能待在阴凉或空调环境中。

而对像老陈这样的高温工作者,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政策保障。加强高温作业的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降温设施,这些都不是“可选项”,而是保护生命的必要条件。

每一次热射病的发生,都是一次警钟。它提醒我们:在极端天气面前,没有人是“钢铁侠”。不管你是送餐的、执勤的、施工的,还是只是路上的一个行人,保护自己远离热射病,是每个夏日的必修课

高温天气还在继续,而那些在烈日下奔波的人,也还在坚持。他们不是“命硬”,只是责任重。

但请记得,生命比任何订单、进度和任务都重要。别等倒下了,才明白——热射病,真的不是“出个汗”这么简单。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请知悉。

参考资料:

1. 戴俊、黄建军,《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3期

2.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高温中暑健康提示》,2024年7月发布

3. 赵慧敏,《热射病的预防与应对》,中国医学创新,2022年第19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