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热死的门卫大爷,守护着吹空调的留学生!
发布时间:2025-07-07 22:36 浏览量:20
作者 | 燕梳楼
很难相信,在公元2025年的今天,竟然还有人因中暑被活活热死。
根据青岛大学发布的声明称,昨天上午7时30分,浮山校区卫门室张大爷“身体异常”,确认已不幸离世。
而彼时青岛气温高达40度,铁皮顶做成的小平房里,3台旧电扇正搅动着悲凉的气息,并在众多学生中传递着,扩散着。
学生们自发地给大爷送来鲜花,送上手持小风扇。他们当中很多人被爷爷的温暖笑容治愈过,被爷爷收留的流浪猫感动过,但现在这个被拖欠8个月工资的爷爷再也回不来了。
就在张大爷去世的铁皮房不足百米处,学生公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1.18亿元的预算中,空调安装费如流水般支出。可惜这阵价值亿元的凉风,终究没能吹进那间十平米的“蒸笼”。
当张大爷的遗体被抬出铁皮房时,青岛大学校园留言板上的热搜也被清除干净。行政楼的打印机正吐出一份精致的责任切割方案,以196字对外进行了公开回应。全程未提“高温”,没提“中暑”。
通报中三次强调“物业工作人员”,将劳动关系精准定位在校门之外。耐人寻味的是,涉事物业公司实为校办企业,人事任免权从未脱离行政楼掌控——这套“外包马甲”,成了规避责任的万能盾牌。
更精妙的话术藏在温度描述中。气象记录显示,今年的青岛正经历30年最猛热浪,局部气温突破40℃。但青大工作人员却轻描淡写,“我在屋里没觉得热”。暴露了空调房官僚与铁皮房劳动者之间的阶层鸿沟。
而最刺眼的缺席,是拖欠8个月的血汗钱。通报对欠薪指控保持缄默,而学生翻出的大爷遗物令人心碎:未拆封的过期防暑药,半碗发馊的清水煮挂面,还有为流浪猫准备的驱虫药空盒。
说是大爷,其实他还不到60。当校方在通报中表演痛心时,那双捡来的新棉鞋还静静躺在床底——大爷曾欣喜地说“留着冬天穿”,却再也等不到下一个季节。
在张大爷生命的最后时刻,青岛大学正上演着40度高温下的三重门:行政楼里冷气充足到“冻死北极熊”,连走廊里都飘散着人造寒雾;但学生宿舍却热如蒸笼,八人间挤满辗转难眠的躯体,凌晨逃往麦当劳“求生”成为常态。
而逃无可逃的是校办物业为门卫张大爷们,远高于室外温度的铁皮小平房里,只有吱呀作响的旧风扇在冷嘲热风,1台不够,那就3台。最终,在这个流火的7月里,张大爷成为这个夏天第一个被热死的祭品。
但校方的预算公示中却透着阵阵寒意:豪掷125万元安装“智慧宿舍系统”,却不肯为值班室添置500元的窗式空调;1.02亿空调招标费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而张大爷2800元的月薪竟被拖欠八个月。
更荒诞的是,4月招标计划明确包含空调安装,6月底追加电力增容预算,偏偏无人为门卫室预留一台空调的电路容量。
当校领导在恒温会议室研讨“校园人文关怀建设”时,那位省下口粮收留流浪猫的老人,正用生命丈量出象牙塔里最残酷的温控密码——空调凉热的背后,实则是身份与阶层的量度。
更让人意难平的是,据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推出的国际生政策,全额奖学金覆盖学费住宿费,硕士生每月500元生活费,免费双人间配备空调。这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投资,与门卫室的死亡高温形成荒诞映照。
校内知情教师也证实,今年宿舍改造安装的空调,优先供给留学生公寓。普通学生仍在八人间忍受电风扇搅动的热浪,而像张大爷这样的基层劳动者,连捡拾学生丢弃的凉席都如获至宝。这种资源分配逻辑,暴露了某些高校管理者扭曲的价值观。
另外,学校为了制造招生季的“网红效应”,还一掷千金举办校园演唱会。相比较于铁皮房里的门卫大爷,自然是无人问津的“可削减成本”。人文青岛的华丽袍服下,爬满了歧视与冷漠的虱子。
而青岛大学的一纸回应,更堪称现代高校“甩锅学”的范本。在学生眼里张大爷是“滢园守护神”,但在学校嘴里,就是”物业工作人员“。这轻飘飘的6个字背后,藏着吞噬人命的制度黑洞。
劳务派遣公司为压榨利润拖欠工资,校方为规避责任拒绝担责,一条人命就在这种制度真空中无声滑落。而家属要想讨回公道,就必须同时起诉物业公司和学校,陷入维权难的境地。
这套制度最阴险之处,在于将劳动者异化为“成本代码”:工资拖欠可降低用工成本,空调省电可压缩运营费用,甚至死亡赔偿也能通过责任切割最小化。
当管理者在空调房里计算着KPI与预算,早已忘记铁皮屋里守卫安全的血肉之躯。在资源分配的天平上,底层劳动者的生命尊严竟轻不过一度电费。
滢园宿舍门口,学生自发摆放的鲜花在烈日下迅速枯萎。那个收养流浪猫、捡棉袄过冬的老人,至死没等到八个月欠薪,没盼来一台空调。
当“双一流”的旗帜高扬,基层劳动者却在后勤社会化的迷宫中失温窒息。这样的大学,又拿什么传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训?
100多年了,最后还是单纯的学生,站在工人身边。
甚至还是在青岛,在青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