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小暑》
发布时间:2025-07-07 21:47 浏览量:20
《小暑》
东旱西涝雷暴多,热风扑面食欲少。
老鹰升空享清凉,蟋蟀离田避苦暑。
《小暑》(通韵)
雨热同临雷暴多,防洪抗旱备良策。
炎炎夏日晒龙袍,蟋蟀离田驱暑热。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9月15日晚上戌时在广州写的。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写二十四节气方面的诗词。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
南方大部分地区东旱西涝,应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在过去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吃伏羊、吃伏面、封斋、晒书画、晒衣物、晒龙袍、小暑舐牛等习俗。
“食新”习俗。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好吃不过饺子“。
吃伏羊。伏天大部分是在小暑期间开始的。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自古以来,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魚羔,斗酒自劳。”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封斋。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食物,误食会招灾祸,但可吃猪、牛、羊。
吃伏面。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入伏之时,是中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就可以吃一顿新白面做的面条。
小暑舐牛。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流汗,民谣有:“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晒龙袍。传说龙王三太子为了保护禾田,把龙袍脱下化为麻布护田。为了纪念龙王三太子,每逢六月六日,人们便把自家的衣物、棉被、鞋袜等拿出来晒,称为“晒龙袍”。在寺庙,僧人们除晒衣被外,还会把经书拿出来翻晒,以防霉变,因此佛界把这一天命名为“翻经节”。小暑期间天气炎热,日照充足,晒衣物,能有效杀灭螨虫、蛀虫等害虫,并且能防霉变。
最后说下创作过程。
“热风扑面食欲少”这一句最开始写的是热风扑面无食欲、食欲无。“蟋蟀离田避苦暑”这一句最开始写的是蟋蟀离田避暑热、避热暑、躲墙角。
“雨热同临雷暴多”最开始写的是雨热同期雷暴多。“炎炎夏日晒龙袍”最开始写的是老鹰高挂享清凉、热风扑面不清凉、人们屋外晒龙袍、姑娘屋外晒龙袍等等。
- 上一篇:小暑温风至,这抹“南京绿”太治愈
- 下一篇:南方过冬必备!暖气片安装让家告别湿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