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小暑:温风至,小暑来,来听有哪些相关节气习俗?
发布时间:2025-07-06 15:38 浏览量:22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明日便是六月十三,正值小暑节气。小暑的到来,宛如一把炽热的火扇,轻轻一扇,便开启了夏日的热烈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小暑的世界,探寻其由来、习俗与农谚背后的奥秘。
古人智慧超群,判断节气自有妙招。其一,他们在夜晚仰望星空,观测北斗七星。当北斗七星的“尾巴”指向西南方向的“未”处时,就知晓小暑已至。其二,古人借助黄道坐标观测天象。当太阳运行到黄道经线105°时,在正午时分用圭表测量日影,影长约为古代的二尺四寸,也就是如今的0.58米左右,此时便是小暑节气。这两种方法,如同古人手中的精准时钟,准确地标记着小暑的到来。
“暑”,在汉语中意为炎热。古人云:“暑,热也,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小暑,即小热之意,虽已炎热,但尚未达到酷热的巅峰。再过半月,大暑降临,那才是真正的酷热难耐。小暑前后,天气闷热潮湿,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让人喘不过气来。民间流传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生动地描绘了这段时间的天气特点,人们常常汗流浃背,如同刚从蒸笼里出来一般。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三候”,小暑也不例外。
1、温风至
古人所说的“温风”,并非我们现代理解的温暖之风,而是炽热的热风、热浪。唐朝武则天次子李贤在研读《后汉书》时特意标注:“温风,炎风也。”这热气腾腾的温风,仿佛是大自然释放的炽热能量,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滚烫起来。
2、蟋蟀居壁
小暑时节,蟋蟀——我们俗称的“蛐蛐儿”,纷纷从田间地头转移阵地,躲到石头缝、墙缝之中。因为此时天气闷热,它们不愿在酷热的地面上活动。通常到了七八月,蟋蟀才会陆续出来繁殖,发出阵阵清脆的鸣叫声。而到了九十月份,天气渐凉,蟋蟀为了躲避寒冷,会逐渐靠近人类的居所,寻找温暖的庇护。
3、鹰始鸷
在小暑期间,如果前往山区郊游,不妨留意天空中是否有猛禽翱翔。“鸷”有凶猛之意。一种说法是,由于天气闷热,地面温度过高,老鹰等猛禽难以忍受,便会高飞至清凉的高空,以散失热量,同时也因酷热而变得性子急躁、凶猛;另一种说法是,此时鹰的雏鸟已经长大,鹰爸爸和鹰妈妈会带领雏鹰学习飞行、空中搏斗等生存技能,让人们见识到老鹰最具煞气的一面。
1、食新之喜
民间一直流传着小暑“食新”的传统。古时候,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将新收获的大米和麦子打出来,或是磨成粉,煮上一顿热气腾腾的新饭。这不仅是对夏收成果的庆祝,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同时,人们还会拿出一份新收获的粮食祭祀先祖和天地,表达对天地滋养和祖先庇佑的感恩之情。
2、饮食之趣
在我国北方,小暑的习俗常与入伏紧密相连。小暑前后,一些地方有吃饺子的习惯。炎热的天气让人胃口不佳,而饺子配上酸爽开胃的米醋,便能打开人们的味蕾。在山东、河南一带,人们喜爱吃黄瓜。此时的黄瓜鲜嫩多汁,水分充足,是解暑的佳品。在农村许多地区,还有用鸡蛋治“苦夏”的土办法。天气闷热,人们食欲不佳,早上吃一两个鸡蛋,既能增强体力,又不会让人感到过于饱腹,还能提供足够的能量。
3、黍米之香
古人在小暑前后有吃黍子的习惯。黍子,也就是糜子,去皮后便是黄米,具有一定的黏性,可用于熬粥、做点心、酿酒等。在小暑大暑期间,天气闷热,人们出汗较多,汗液会带走大量的钠和钾。而黍子含有丰富的谷蛋白和球蛋白,能够为人们补充体力。如今,我们除了食用黍子,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香蕉、桃子、杏、油菜、白菜、大葱、芹菜等,以防止因天热中暑引发低血钾症。
4、晒伏之俗
小暑前后,阳光炽热,人们会把家中的旧衣服、旧书画拿出来晾晒。正午的阳光如同天然的消毒剂,能够去除衣物上的霉味,让书画免受湿气和虫害的侵扰。不过,小暑时节降水频繁,且常常是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因此,在晾晒物品时,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一旦感觉天气不对,就要及时将物品收回屋内。
1、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这句农谚是说,如果小暑时节听到雷声,那么天气可能会像黄梅天一样,再次出现阴雨连绵的情况。这反映了小暑时节天气的多变性,雷声或许是天气变化的一个信号。
2、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它的意思是,如果小暑期间天气非常炎热,那么到了大暑时,天气可能反而会相对凉爽一些。这体现了古人对节气之间天气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明日小暑,让我们遵循这些习俗,感受古人的智慧,在炎热的夏日中寻找一份清凉与惬意。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小暑的习俗或农谚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感谢阅读,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在文化的世界里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