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5-07-07 19:20  浏览量:19

本文160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个夏天,热得有点“过分”。上个月,南京一位41岁女子因为热射病抢救无效身亡。她只是中午出门买菜,顶着40℃高温徒步走了20分钟。到家后立刻中暑晕倒,送医时体温已高达42.3℃,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没能挺过来。

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每年6月到8月,热射病的病例都会激增。很多人觉得“流流汗没什么”,可一旦演变成热射病,就不是“多喝点水”能救的了。

热死人的,不是太阳,是轻视。

中暑分三级,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它不是“晒晕了”,而是身体已经无法调节体温,核心温度飙升到40℃以上,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开始“宕机”。

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抽搐、高热不退、皮肤干热无汗等症状。如果不在30分钟内降温+送医,死亡率可高达70%。

热射病不是老年病,也不是运动员专属,任何人都可能中招。

家住南京的陈女士平时身体不错,也没基础病。那天她戴了帽子,穿了长袖,还带了水壶。但她犯了两个错。

第一,正午出门。第二,徒步暴晒超过20分钟。

在密闭的街道里,体感温度接近50℃。她以为自己只是头晕,回家喝点水就好。但回到家没多久,她就晕倒在厨房,失去意识。

丈夫说,送医那会儿,她已经没反应了。医生诊断:典型热射病,肝肾功能衰竭,脑部严重水肿。

抢救了两天,还是走了。

热射病的可怕,在于它来得快,没预兆,抢救窗口极短。而很多人,明知天气热,还总做这些高危事:

1. 正午出门跑步、骑行、爬山。

你以为锻炼身体,其实是在“拼命”。40℃的地面温度+封闭环境,身体散热机制直接崩溃。

2. 不开空调只靠风扇。

风扇吹的是热风,室温超过35℃时,它几乎没有任何降温作用。只会让你“闷熟”。

3. 车里午休、等人。

车内温度升得非常快,短短10分钟就能上升至50℃以上。开窗、开风扇都没用。人在里面,就像进了烤箱。

4. 高温下喝高糖饮料、咖啡、酒。

这些饮品会加速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加重中暑风险。

5. 不舍得开空调,只靠“扇扇子”。

高温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热积压”。

中暑是警告,热射病是爆发。中暑可以靠降温、喝水自救;热射病必须马上送医。以下这些信号,一旦出现,立刻拨120:

体温超过40℃

话说不清、意识模糊

皮肤干热、没有出汗

肌肉抽搐、走路不稳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别再想着“休息一下就好”,这是命在倒数。

很多人怕空调电费,怕“吹久了头疼”,结果热着热着就倒下了。我们每天接诊的热射病患者,有老年人,也有年轻白领,还有送外卖的小哥。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以为自己能扛住。

但身体不会骗人。它扛不住,就直接崩。所以医生建议:

气温超35℃,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中午11点到下午4点。

出门必须带伞、穿浅色透气衣物、戴帽子,步行不超过15分钟。

空调不是奢侈品,是保命工具,室温控制在26℃左右最合适。

喝水要主动,每天至少1500ml以上清水,不要等渴了再喝。

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病的人,高温天请尽量待在空调房,不要单独外出。

热射病不是罕见病,它就在我们身边。它不是某种慢性病,而是天气+疏忽+硬撑的结果。一旦中招,死亡率极高。

如果你已经出现轻微中暑(头晕、乏力、恶心),请立刻停下手头的事,找个阴凉通风处,喝点淡盐水,降温休息。

如果你是家里唯一健康的劳动力,请更要小心,别让家人因为你的意外陷入悲伤。这个夏天,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

参考资料: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温中暑事件防范工作的通知》. 2023年
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提示》. 2023年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