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不涝,就看小暑”,今日小暑,下半年雨水多吗?看农谚咋说
发布时间:2025-07-07 12:40 浏览量:21
导语:“涝不涝,就看小暑”,今日小暑,下半年雨水多吗?看农谚咋说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是公历7月7日,农历六月十三,当太阳的位置刚好达到黄经105°时,我们就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在旧时,人们比较重视这一天,人们常通过食新米、吃黄鳝、莲藕、喝绿豆汤消暑解热。并且,还会把家里的衣被、书籍等拿出来晒,以防潮防霉。另外,还讲究避免烈日下长时间劳作,饮食宜清淡,以适应炎热天气,预防中暑。
小暑一到,自然界的景象和气候特点就有了新的变化,古人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节气特点,把小暑节气这15天分为三候,每候为5天。即: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的第一个五天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到了小暑节气的第二个五天,天气十分炎热,人们发现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躲避暑热。
到了小暑节气的最后一个五天,人们能够看到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暑节气的解释是:“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简单来说,时节到了小暑,虽然还未达酷暑巅峰,但却意味着气温上升,天气开始炎热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国江淮流域梅雨已经结束或者即将结束,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而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则是降雨增多进入多雨的主汛期。
今日小暑,在民间有“涝不涝,就看小暑”的说法,什么意思?今年下半年雨水多不多呢?下面看看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说,小暑期间下雨对农作的生长有利,大暑下雨更是有利于作物获得丰收。
实际上,这句农谚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小暑时节适量降雨预示后期雨水调和,若大暑时节才下雨的话,则可能已经出现干旱的情况了。
我们知道,小暑大暑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和产量形成期。如果这个时候水分不足的话,就会使农作物根系吸水困难,叶片萎蔫、光合作用减弱,生长停滞甚至枯萎死亡。
并且,干旱还会影响农作物开花结果,导致结实率下降,果实发育不良、籽粒干瘪,产量大幅降低。与此同时,长期干旱还可能使农作物抗病能力减弱,更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加大农人的投入,收入减少。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如果小暑时节阴雨天气比较多的话,反而预示到了大暑的时候易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
不过,这句农谚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样是小暑下雨,南方的预示可能相反。
这句农谚的意思刚好和上一句话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小暑时节非常酷热的话,那么就预示大暑气温反常,反而不热,这可能是冷空气南下导致多雨,拉低了温度。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出自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意思是说,如果小暑时节持续以刮南风为主的话,那么就预示后期可能会出现伏旱,需提前做好农田缺水的准备。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时节经常出现打雷下雨的天气,那么就预到了大暑时节可能暴雨成灾,引发洪涝。
类似的农谚还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小暑这天打雷下雨的话,后期阴雨天气多。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这天刮的风以西南风为主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后期可能会出现干旱。因为,西南干热风常伴随干旱,农人需要提前蓄水。
类似的农谚还有“小暑大暑不下雨,旱到白露底”、“小暑无雨旱三伏”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农谚都是基于古时候的地域性经验,需结合现代气象数据使用。例如:小暑前后副热带高压北抬速度直接影响我国雨带分布。
据水利部的预测,今年7—8月期间,全国总体呈现“北涝南旱”格局。其中,我国北方地区降雨比较多,呈现出洪涝偏重的情况,局地暴雨洪涝事件多发重发,有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地区,灾害风险偏高。
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海河流域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发生洪水。
长江流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浙江钱塘江和福建闽江、新疆中北部等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
从水利部分的预测来看,今年的7-8月期间,我国北方地区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出现洪涝的风险比较大,尤其是受台风北上影响的地区,更要注意。而我国长江流域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伏旱,要提前做好蓄水抗旱准备!
今日小暑,我们这天是个大晴天,您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方便分享一下吗?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