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注意!小麦灌浆期的隐形杀手,这些防御措施一定要掌握!

发布时间:2025-05-16 06:33  浏览量:2

小麦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但面临多种“隐形杀手”威胁。以下针对病虫害、气象灾害及管理误区,提出系统性防御措施:

一、病虫害精准防控

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识别特征:条锈病呈鲜黄色条状斑,叶锈病为不规则黄褐色斑,秆锈病现褐色隆起疱斑。

防治方案:发病初期喷施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亩用60-80克)或 25%丙环唑乳油(亩用30-40毫升),连喷2次,间隔7天。

赤霉病

风险期:扬花期遇阴雨(湿度>80%)时高发,需在抽穗至扬花初期抢晴喷药。

推荐药剂: 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亩用30-40毫升)或 25%氰烯菌酯悬浮剂(亩用100-150毫升),药后6小时遇雨需补喷。

蚜虫与吸浆虫

阈值标准:百穗蚜量超800头或天敌与蚜虫比例

综合措施:喷施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亩用20-30克)或 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亩用30-40毫升),结合 苦参碱(亩用10克)生物防治。

二、气象灾害防御

干热风

预警指标:日最高温≥32℃、相对湿度≤30%、风速≥3级。

防御技术:

灌浆初期喷施 0.2%磷酸二氢钾+0.5%尿素 溶液(亩用50公斤),增强抗逆性。

干热风来临前喷灌 10-15方/亩,降低冠层温度2-3℃。

倒伏风险

诱因:群体密度过大(>80万/亩)、氮肥过量、茎基腐病侵染。

防控要点:

灌浆期避免浇跑马水,大风前3天停止灌溉。

喷施 0.01mg/L芸苔素内酯(亩用10毫升)+ 磷酸二氢钾,增强茎秆韧性。

烂场雨应对

抢收策略: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含水率≤22%)完成收割,配备 履带式收割机 和 烘干设备(55-60℃热风干燥)。

三、水肥科学管理

氮肥后移技术

基肥减少氮量(占总氮30%),灌浆期叶面喷施 液体尿素(亩用3-5公斤)+ 腐殖酸水溶肥(亩用1升),减少贪青晚熟。

灌浆水调控

浇水条件:土壤相对含水量

禁忌:群体偏大田块、风雨前24小时严禁浇水。

四、田间综合管理

杂草清除

对 节节麦、野燕麦 等恶性杂草,采用 20%双氟·氟氯酯(亩用10-15克)定向喷雾,避免漂移药害。

根系养护

灌浆中期喷施 海藻酸(亩用5克)+ 枯草芽孢杆菌(亩用20克),促进次生根发育,延长叶片功能期。

五、风险预警与监测

病害监测

每周田间调查锈病病叶率,超1%时启动应急防控;赤霉病孢子捕捉量>100个/日时提前预防。

气象预警联动

与气象部门合作,提前3天获取干热风、暴雨预警,启动“一喷三防”应急响应。

总结:小麦灌浆期需构建“病虫害精准防控+气象灾害防御+水肥动态调控”三位一体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用药、精准灌溉和灾害预警,最大限度减少产量损失,实现粒重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