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预警!致命高温将席卷全国,多名专家道破持续高温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6-06 11:45  浏览量:7

“热҈的҈字҈都҈出҈汗҈了҈!”

不少地区气温已高达40°C,甚至人民日报都发出预警,高温范围还会扩大。但记得小时候铺个凉席睡房顶,晚风吹着十分惬意,可如今这样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了,这是怎么回事?

六月初,本该是初夏微风拂面的光景,现在却被破纪录的高温炙烤着,北方不少地方的气温像坐火箭一样直冲四十摄氏度,直接刷新了高温榜。

再看脚下的地表,六十多度,烫得根本不敢想,这早不是简单的“热”,而是实打实的、躲都躲不掉的灼烧感。

城市里,柏油马路在高温下晒得更热,看着像是下一秒就要流淌开来,走在上面,每一步都像踩在一块烙铁上,鞋底快被烤焦的味道,仿佛真能闻到。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以前那套经验完全失效了,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曾经挺舒服的户外活动黄金时间,现在变成了得拼命躲开的危险时段。

身体也开始拉响更频繁的警报:头晕、恶心,这些就是中暑的前兆,再也不要“扛一扛”就敷衍了事了。

如今中暑病例的增长曲线,印证着这股热浪的厉害,尤其是那些必须顶着太阳讨生活的打工人,他们是第一批倒下的人。

以前听着有点多余的“家庭防暑预案”,现在成了好多人认真讨论的必修课,多喝水、穿什么透气好的衣服,这些平时不在意的细节,成了我们面对高温最直接的方法。

地球在“发烧”

这股热浪可不是个例,这几年大家普遍感觉到了,夏天一年比一年来得早,热得也更猛烈,天气也越来越摸不着头脑,前几天还是大太阳晒得厉害,转脸可能就是狂风暴雨,跟演情绪剧似的。

权威媒体和国际上的气象专家们都拉响了警报:地表温度超过六十摄氏度的区域正在扩大,将来可能席卷大半个中国,而且地球可能要迎来有记录以来最要命的一个夏天。

我们小时候冬天常看见的大片大片的雪,现在大城市里都成了稀罕物,取而代之的是干巴巴、冷飕飕的风。

除了高温,暴雨、狂风、冰雹这些极端天气,来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冲击着我们的日常。

山上的树林,在全球气温升高的背景下,水分蒸发得特别快,干树枝和落叶越堆越多,成了个个巨大的、随时能点着的火药桶。

远的看,加拿大、智利,动不动就几万公顷的山火烧起来,大洋那边的加利福尼亚,山火季更是提前登场,森林里能烧起来的东西,竟然比安全线高出三倍还多。

虽然区域性的高温有大气环流、没云少雨让太阳直晒、还有像太行山这种地方下沉气流会升温等直接原因,但要是眼光放远点,这背后肯定藏着更深层、更系统的大问题。

谁点的火

说到底,这笔账得算在人类自己头上,自从工业革命那滚滚浓烟冒出来,我们人类的活动就大大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会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出的热量(长波辐射),然后把这些热量再次反射回地球表面,导致气温不断上升。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不到300ppm,激增至目前的420ppm以上,二氧化碳分子具有特别强的吸热能力,尤其能吸收和反射红外线,它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推手。

更让人坐立不安的是,到了2024年,全球那些跟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在增加,其中超过八成的罪魁祸首,就是烧化石燃料。

这还不算甲烷、一氧化二氮这些更“高效”的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里的浓度也蹭蹭上涨,要知道,甲烷在二十年里让地球升温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八十倍。

一氧化二氮更是高达二百八十倍,这些“超级温室气体”一直在大气里攒着,直接后果就是地球散热效率越来越低。

城市,也因为它密集的建筑和频繁的人类活动,成了加剧热效应的帮凶,或者说“热岛效应”。

工厂排的余热、汽车的尾气、空调外机吹出来的热风,还有混凝土、柏油路这些建筑材料,它们吸太阳热的能力特别强,散出去的又少,这些都让城市在高温天里活像个巨大的蒸笼。

森林的消失,土地过度开垦,又削弱了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地球的“肺活量”一直在下降。

不一样的高温灼烤

当极端高温遇上社会里本来就有的不平等,灾难就会露出更残酷的面目,高温的侵袭,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对那些没电、工业也不发达的地方来说,空调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就连电风扇,一停电就成了摆设,在去年的印度,气温冲到快五十度的时候,一个月里几万人中暑,几百人搭上了命。

超过六成是那些在户外干活的人,为了糊口,他们不得不在毒辣的太阳下暴晒,有些人为了降温,甚至只能跳进污染严重的河流里。

捡垃圾的人晕倒在融化的柏油路上,身体被烈日晒得蜷缩起来,而不远处的富人区,空调外机正源源不断地把热气吹向旁边的贫民窟巷道,形成了一个让人绝望的“热岛效应”死亡闭环。

非洲的游牧民族,赶着瘦骨嶙峋的牛羊,在一天天变大的沙漠里艰难地往前挪,走着走着,就有人倒下。

东南亚平原的种稻子的人,看着地里干裂的水田哭都没眼泪,而另一头跨国粮食公司的大仓库里,囤着的粮食价格正跟着电价一起往上涨。

农作物也没能躲过,在河南、山东这些主要产粮地,小麦在最关键的生长阶段碰上了要命的干热风,估计减产不少,有的地甚至旱得都裂开了口子。

高温,有时造成的死亡人数,比洪水、飓风这些动静更大的灾害还要多,只不过它的杀戮,往往藏得更深,更容易被忽视。

面对一年比一年凶猛的高温,人类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话可不是随便印在宣传册上的口号,这是我们在这颗星球上能长久活下去的基本道理。

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儿,多坐一次公交车,少用一个一次性塑料袋,哪怕只是把空调温度往上调一两度,这些看着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其实都在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

结语

个人的力量可能有限,但当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亿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挪一小步时,它们汇集起来的力量,对整个地球来说,那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大步。

高温天里,好好保护自己,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帮社会医疗系统省资源,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这些更需要照顾的人。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