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顶流!嘉兴这颗“粽子”爆火!

发布时间:2025-06-01 23:35  浏览量:25

人从众的端阳大集

大家都去了吧?

要说今年端阳大集的“明星产品”,

一只嘉兴姑娘设计的“粽子”

——“粽momo”

绝对榜上有名!

虽然这是第一次“出道”,

但丝毫不影响上线几天就吸引了

一大批“狂热”粉丝。

不仅摊位被层层围住,

线上的网友也纷纷表示“按捺不住”:

“人刚到嘉兴,马不停蹄直冲端阳大集。”

“还能买吗?已经开车在来的路上了。”

“求求了,给我留一只。”

……

小编了解到,

社交平台点赞、收藏可以减10元。

按理说“有点小贵”,

但大家也是一边“好贵”“肉疼”,

一边“分分钟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

刚摆摊三天,

“粽momo”就卖出去了400多件

“整个端午假期的备货都卖完了,

大家都在留言问什么时候上新,

有没有线上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粽子要包”

糯米、箬叶、竹篮、麻绳……

毛绒绒的“食材”被一一陈列在摊位上,

还有已经包好的“粽子”

正乖巧地躺在竹篮里,

等着被大家“打包带走”。

这些并非真正能吃的粽子和食材,

而是SettleLo工作室

以嘉兴粽子为原型创造的毛绒玩具文创。

SettleLo工作室的成立时间不长,主理人是朱钰涵和她的大学同学孙沁,两个人都是妥妥的“90后”。

“之前我们在外地读大学的时候,看到当地的超市有卖嘉兴粽子,就感觉特别的感动和亲切。粽子对我们来说,是和家乡的联结,所以我们第一个文创就选择了做粽子。”朱钰涵说道。

但其实文创设计并不是两个人的主业。两个人一个做教育,一个做化工,看似和文创设计不搭,“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粽子要包,我们想要‘包’点不一样的。”

1:1复刻嘉兴粽子包法“小巧思”

粽子的文创并不少见,

那为什么“粽momo”可以短时间内

如此“圈粉”!

比“粽子”玩具本身更吸引人的,是摊主的“信念感包粽子”。“把‘糯米’‘馅料’往里面推成三角的形状,再把‘箬叶’翻过来包紧。”虽说每个“材料”只是玩偶,但大家都很默契地跟着照做。

买了“食材”来不及“包”的小伙伴,

也在线上留言:

“‘叶子’和‘馅儿’分家了,求出个教程!”

相比于传统毛绒玩具一体成型的局限,

软萌可爱的“粽momo”多了更多的互动性,

也让“重新养自己一遍”的

“大龄青年儿童”,

“初步”实现了“玩具自由”。

摊位前,从宁波来嘉兴过端午的林悦正专注地调整着手中的“粽momo”,“实在太治愈了!我跟着过来看,然后忍不住也买了一只,像在玩成人版‘过家家’,但比解压玩具更有节日仪式感。”

围观的市民一圈又一圈,

“过家家”队伍越来越庞大!

据朱钰涵所说,

包“粽momo”的手法并不只是简单地

“rua”一个毛绒玩具,

“箬叶”的扣子连接顺序、卡扣位置,

最后“粽子”的成型,

都是根据嘉兴粽子的包粽子技巧,

做了复刻和“小巧思”。

扣子连接顺序模仿了嘉兴粽子箬叶包裹的先后步骤,“箬叶”围成的漏斗状,让“粽momo”在造型上更贴近粽子形态;卡扣位置的设计,也参考了嘉兴粽子捆扎时“粽叶两侧向内、向下折叠,盖住糯米和馅料”的着力点。

不仅是“大朋友”,

小朋友也是“粽momo”的忠实粉丝。

7岁的沈译有模有样地跟着朱钰涵操作,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十分认真。“我学会包粽子了!我要把它送给妈妈,她最喜欢吃粽子啦!”小朋友的纯真体验,让“粽momo”的魅力又添了几分。

"粽momo"的火爆绝非偶然,

当传统文化被解构为

可佩戴、可把玩、可共情的情绪载体,

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单向凝视。

而成为全民参与的情感共创——

元素和灵感源自嘉兴博物馆馆藏文物唐代青铜海兽葡萄方镜的“ 博古手持镜”;

南湖革命纪念馆与“英雄”钢笔联名款的 纪念笔套装;

承南湖钓鳌矶千年文脉,取科举灵鳌祥瑞为型的 钓鳌矶香囊;

取材于农民画家张金泉的《长虹桥》作品的 帆布袋;

将水乡民居轮廓线进行抽象表达的 乌镇味道·蜡烛香薰礼盒;

海宁皮革制的 皮宠、皮挂件……

“Z世代”

用新潮方式打开传统文化,

我们看见,

传统瑰宝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在嘉兴,

你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宝藏文创?

或者端阳大集上还有什么元素惊艳到你?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策划:热风暴工作室

图片源自读嘉资料库等

文案:赵宇微

摄影:徐志达

编辑:赵宇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