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25-05-29 22:10  浏览量:12

小麦灌浆期是决定粒重、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直接影响小麦的最终收获品质。从开花授粉到籽粒灌浆完成的40-50天内,需要综合考虑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灾害天气应对等多方面技术措施,确保小麦籽粒饱满、千粒重达标。

一、水肥管理技术

灌浆期小麦需水达到全生育期总量的30%-40%,土壤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65%-75%的适宜区间。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每次亩灌水量控制在40-50立方米。对于保水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可分2-3次完成,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在小麦开花后15天,每亩追施2-3公斤尿素或等量氮肥,配合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间隔7-10天,可显著提高粒重。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调控。

二、病虫害综合防控

灌浆期是多种病害的高发期,重点监测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一喷三防"技术,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混配喷施。推荐使用戊唑醇、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防治条锈病,氰烯菌酯、戊唑醇防治赤霉病。同时加强虫害监测,对麦蚜、吸浆虫采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性。喷药宜在晴天下午4点后进行,确保药效充分发挥。

三、灾害天气应对技术

针对高温干旱天气,可通过喷灌降低冠层温度,缓解高温热害;遇连阴雨天气要及时清沟理墒,防止渍害发生。对于可能出现的干热风灾害,建议在干热风来临前2-3天,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并配合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能力。此外,密切监测倒伏风险,对群体过大、茎秆韧性差的田块,可提前喷施矮壮素等生长抑制剂,增强抗倒能力。

四、田间管理技巧

适时开展田间去杂工作,去除杂株、弱株、病株,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控制田间群体密度,保持每亩亩穗数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收获前15天停止灌水,创造有利于机械收获的田块条件。注意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收获期,避免雨水天气造成穗发芽和穗霉变,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科学管理小麦灌浆期,需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户精准把握各项技术要点。通过水肥精准调控、病虫绿色防控、灾害有效应对等措施的综合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确保夏粮丰收,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