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选秀”忙

发布时间:2025-05-24 09:00  浏览量:1

风吹麦浪起,扑面穗生香。5月21日,在市农科院的小麦试验田里,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田香伟戴着遮阳帽,身穿迷彩服,弯腰在田间穿行,只见她手握一把麦穗,仔细观察麦粒的饱满度。

“这一株不错,抗旱、抗干热风能力强,穗粒数还多。”田香伟用红色胶带系住选中的麦株。

每年5月到6月,田香伟和她的同事们都要进行为期40天的“选单株”工作——从数万株小麦中筛选出兼具抗病、高产、优质等特性的个体,作为下一代育种的“种子选手”。

“一个单株能不能入选为优良品种的培育材料,要经过‘三看’。”田香伟说,看株型是否挺拔、看穗部有无病害、看籽粒是否均匀。通过初选的单株将被单独脱粒,送往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和品质分析,最终只有不到1%的个体能进入下一轮育种。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一粒小小的种子,关乎我国粮食安全,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

市农科院小麦所以高产、稳产为主要育种方向。截至目前,该院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的小麦品种已有17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6项。

可是筛选一颗好的种子犹如大海捞针,要想培育成一个好的品种,往往需要十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对小麦进行不断地选择,需要团队成员对每一个关键的性状进行反复分析。

对于这点,田香伟的同事张存利深有体会。“每年我们要种植各类小麦种质资源新材料2700余份,配置组合2000多个。第二年再从2000多个组合里选择200至300个组合种植,之后每年从后代中选择单株10至15万株(穗),室内选择淘汰30至50%,种植单株、单穗10万余行。”张存利说。

为了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且抗病的小麦良种,育种家们通常需要将具有不同突出性状的小麦“联姻”,从其后代里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收获其籽粒后,经过秋天播种、春天“结亲”、夏天“选秀”收获,再循环往复,直到最终选育出综合性状良好且在风风雨雨中表现稳定的新品系,这期间往往要经历十数年的时间。

之后,这些新品系从小试验田一步步走向生产大田,再经历5年的品种区域试验,才有望成为小麦品种。其中更优秀的会成为在小麦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的国审小麦良种。

“现在真希望每天时间能多一点,让我们能赶在收获前反复观察记载,把所有育种材料在这个时期的生长变化都记在脑子里,对于后面的选择才更精准。”谈话间,张存利掏出笔记本记录下一组组数据,这也是他延续了多年的田间习惯。

此外,为保证育种纯度,收割必须分品种、分地块严格进行,有时甚至需要人工辅助,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粮食作物,而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选育出适宜这一地区种植的单产水平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就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也是我们育种人最朴实的愿望。”张存利说。

夜幕降临,试验田慢慢安静了下来。明天,新一轮的选种将继续。在这片金色海洋里,每一株被标记的麦子,都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