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麦田里的“对话”:温县连续35年高产背后的科技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23 07:23  浏览量:3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冯佳志 通讯员 崔新娟

“金风暗度千重浪,赤日轻催万顷黄。”5月21日,41℃高温炙烤着豫北大地。在温县祥云镇古贤村的麦田里,温县农科所工作人员正进行小麦测产。

“今年虽然天旱,但这块地产量不会低!”该所小麦研究室主任刘兢文说,“播种时候下足了功夫,用半精量播种,亩穗数比常规多;抗旱也有妙招,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现在浇地就像‘点外卖’,说句话就能搞定。”一旁的种粮大户王保平指向不远处的传感器和智能机井房说,“传感器实时盯着地,水肥一体机自己就安排好浇水施肥的事儿了。”

他们身后,麦浪随风起伏,距离大规模开镰还剩十来天。

在温县,麦田“会听话”,语音控制新农事。

“小正,打开水泵!”随着温县智能水肥一体机技术人员蒋倩倩的指令,田间的移动智控水肥机器人立即响应。这套集语音控制、物联网、大数据于一体的系统,正是温县应对今夏极端高温的“秘密武器”。

“传统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35到40立方米,现在降到20到25立方米。”蒋倩倩指着手机上的曲线图解释,系统能根据传感器数据自动计算水肥配比,误差不超2%。目前,温县1600多台水肥一体机已覆盖7个乡镇、涉及面积约10万亩,仅人工成本就降低50%以上。

在温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牛亚娟的巡田记录本上,一组对比数据尤为醒目:使用智能滴灌的麦田,灌浆期遭遇干热风后千粒重仍达全县常年水平47克甚至以上,比普通田块高出3到5克。“风再大,滴灌的水肥也能精准‘喂’到麦根。”

在温县,丰产“有智慧”,以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水肥管理。

作为全国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温县的麦田里藏着独特的“中原算法”。

物联网监测让每块地都有“数字画像”。田间布设的近百个传感器,定期采集一次墒情、苗情、病虫害数据,自动生成田管建议;智能预警系统提前48小时预判干热风风险。今年5月以来,已触发3次红色预警,农户通过App接收叶面喷肥、浇水方案,挽回产量损失约5%。

“过去看天吃饭,现在看‘数’管理。”种粮大户赵佳佳展示着自家300多亩麦田的“体检报告”,“前几天全县气温高达40℃以上,干热风风险极高,这个时间浇水能减少蒸发,加上开展‘一喷三防’,每亩多‘抢’回10斤粮。”

在温县,老农“懂科技”,科技特派员和农户零距离。

在丰收前的关键10天,温县组织11名科级干部和56名农技专家到田间开展技术指导。

5月21日,在岳村街道方头村,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訾帅朋正在指导农户开展田间管理工作。“近日预报的雨水对缓解连日来的旱情和小麦灌浆较为有利,但须关注强对流天气和大风天气可能造成的小麦倒伏风险。当前,小麦临近收获期,不能再进行浇水,过多浇水可能会造成根系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訾帅朋说。

“科技再先进,也要解决老农的手机不会用、新设备不敢试的问题。”温县今年开展的“智慧农机手”培训已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连70岁的种田老把式都学会了“语音控水”。

作为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温县小麦单产已连续35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温县。”这句业内公认的评价,如今有了新注解——温县探索的“精准投入—高效转化—生态循环”模式,通过节水节肥、减损增效,全县38.1万亩小麦今年预计总产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高。

麦田埂上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数据。温县麦田,让人震撼的不仅是连片的麦浪,更是麦田里无处不在的“对话”——人与机器、数据与作物、传统与创新。当老农对着手机喊一声“浇水”,他唤醒的不只是水泵,更是一个延续了35年的高产传奇。粮食安全的“中原算法”,或许就藏在这片土地对科技最朴素的拥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