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邯郸——见证新农人以科技守护麦田

发布时间:2025-05-23 05:53  浏览量:2

当前正值河北邯郸小麦灌浆盛期,也是决定小麦粒重和产量的关键阶段。5月19日,晌午刚过,在邯郸市成安县的麦田里,邯郸市垚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垚岸公司”)负责人、“95后”新农人杨勇蹲在田边,指尖轻捻着正在灌浆的麦粒。

5月16日,邯郸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指出19日至20日全市以晴为主,气温较高,其中19日最高气温普遍在37℃以上,局地可达39℃左右,中东部麦区干热风灾害风险很高。

实况显示,19日14时,成安县气温为38.4℃,为当日最高值,且已达到干热风标准。烈日当头,此时的杨勇已是汗流浃背,大颗汗珠从他那被晒得黝黑的面庞滑落。

5月19日,河北邯郸出现干热风,当地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摄影:郝佳瑾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快10年的他,不仅是熟稔农时的经验派,更是一个创新技术派。他的父亲杨俊山,最早经营垚岸公司时的创新点就是无人化农场。父辈爱钻研、有魄力的秉性激励着杨勇,让他更加“慧”种田。如今,垚岸公司成为河北少数实现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技术集成的农业经营单位之一。

小麦不春灌,产量减一半。去年冬季以来,邯郸部分麦田出现气象干旱。杨勇说,小麦返青后根据旱情发展,公司适时调整了3000亩麦田的灌溉时间和频次。相比往年浇两遍水,今年已经浇了三遍。

小麦灌浆期最怕干热风,搞不好就会导致提前枯熟,千粒重下降。杨勇去年采购的植保无人机、滴灌设施派上了用场。他及时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叶面肥,还采取喷灌或滴灌浇小水等措施以减少影响。

正在喷施叶面肥的植保无人机 摄影:王亮

15时,气温38.2℃。踩着田埂,成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艳萍、邯郸市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薛敏匆匆赶来。李艳萍俯身拨开麦穗,抓起一抔土,在掌中攥成团,松开手土却不散,粗略估计土壤墒情。一旁,薛敏拿出测量土壤墒情的专业仪器,用力将其探针插入土地,数据显示土壤表层(0—10厘米)相对湿度达63.5%。

薛敏表示,土壤相对湿度达到60%以上,说明是麦田土壤墒情适宜,能够抵御一定的干热风灾害。

今年,杨勇开辟了200亩麦田用来做试种田——选用具有穗长、秸秆坚韧、籽粒饱满、千粒重高等特点的北农“长麦66”。他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喷药、施肥前总要关注至少未来5天的预报,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傍晚,气温稍稍降了几度。倒入叶面肥,再次升起植保无人机,这片即将丰收的麦田正经历着最后的冲刺。杨勇轻抚麦穗,已能闻到淡淡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