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龟裂的土地,干涸的麦田,农民的汗水与希望
发布时间:2025-05-21 04:42 浏览量:3
炙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龟裂的土壤张着渴望的嘴,麦田里,金黄的麦穗低垂,不再饱满。河南,这片曾孕育出华夏文明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干旱,这个古老的敌人,再次肆虐中原,将农民的汗水与希望一同炙烤。然而,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绝望,更有坚韧、智慧与希望。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麦田里,放眼望去,不是绿油油的希望,而是枯黄的颜色,那是干旱的痕迹。脚下的土地坚硬无比,裂缝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缺水的痛苦。这是今年河南许多地区的真实写照。从惊蛰到现在,本该是雨水滋润万物的时候,老天爷却似乎按下了暂停键。中央气象台的预警一次次拉响,特旱、重旱的字眼,像一块块巨石,压在每一个河南人的心头。
刘本庆,南阳方城县的一位家庭农场主,他的1300多亩麦田,就是这场旱灾的一个缩影。往年这个时候,他可以悠闲地安排农事,甚至可以抽空出去打打工。可是今年,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地里。7台卷盘式喷灌机,四个人轮流盯着,24小时不停歇地浇水,可进度依然缓慢。机井里的水,抽一会儿停一会儿,像是老人的喘息,费力而不稳定。为了浇灌这些救命水,他已经花了6万元的电费,这几乎是他半年的收成!
在河南,像刘本庆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浇,成本高昂,不浇,颗粒无收。这就像一个两难的选择题,无论怎么选,都是痛苦的割舍。高额的灌溉成本,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在农民的心头。他们不是不懂得节约,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因为,那每一滴水,都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关系着来年的希望。
豫北的鹤壁市淇县,种植户李文周则展示了一种不同的景象。他的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在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帮助下,正焕发着生机。阀门一开,精准的灌溉系统便开始工作,省时省力又省水。夜晚,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喷洒着叶面肥,防病虫害,也防着那可恶的干热风。科技的介入,让这片土地在干旱的肆虐下,依然保持着一份从容。
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这是整个河南的抗旱缩影。有人形容今年的河南农民,就像在跟老天爷玩一场赌博。赌注是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收入,甚至是他们的未来。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就像刘本庆说的,年年都说今年不挣钱,可年年都盼着明年能好起来。这就是农民,坚韧而乐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书写着希望的篇章。
事实上,河南的抗旱能力,早已今非昔比。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大片的土地拥有了抵御干旱的底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河南已建成8808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这些农田,就像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守护着粮食安全,守护着农民的希望。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高枕无忧。干旱的考验依然严峻,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干旱,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它考验着我们的韧性,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坚韧,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场旱灾终将过去,而我们从中学到的,将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我们为河南加油,为所有在一线抗旱的人们加油!这片土地,一定会再次焕发生机,迎来金色的收获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