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那些“初夏”的滋味,不经意的瞬间,触动我心,充满了治愈

发布时间:2025-05-22 07:00  浏览量:3

人们都说,“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其实,“初夏”才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因为“春天”多少有些轻寒,人们穿不了单衣;而“初夏”恰恰是一年中最不冷不热的时间,人们穿上单衣,南风徐来,充满了惬意。

在这美妙的时光里,人们肯定需要抒发情感,而诗词则是最好的载体。因此,诗词中关于“初夏”的诗词,简直是汗牛充栋。比如,随便搜一搜诗词中明文带了“初夏”的诗词,就有近两千首:

与初夏相关的诗词

在这些诗词中,有一些写得特别唯美。就是那些“初夏”不经意的瞬间,被敏感的诗人们敏锐的捕捉到,一读就打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这些诗词,充满了知性美,充满了治愈,读一读,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说起对季节变换不经意瞬间的捕捉,没人能超得过大文豪苏东坡的。他笔下的“初春”是这样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阮郎归·初夏》,到处都是“初夏”不经意的瞬间: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微雨过,小荷翻

“绿槐高柳咽新蝉”,“绿槐高柳”,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槐树叶子变绿了,柳树也变得更加高大了,当你在不经意间感觉到这些时,那一定是夏天来了。“咽新蝉”,而蝉的第一声鸣叫,正式宣告了夏天的到来。

“薰风初入弦”,什么是“薰风”,春风不是,它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纵然不寒,也称不上“薰”;而盛夏,则是热风,更不能叫“薰”;只有“初夏”的风,才能称为“薰”。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春天不是荷叶旺盛的季节,“初夏”也只是“小荷才露”。而“初夏”的当家花旦,则是“榴花”,真正是“开欲然”,开得像燃烧起来一样。

你就说说,“初夏”的“新蝉”、“薰风”、“小荷”,还有“榴花”,哪一样能不打动你心?哪一样不充满了惬意?

说起“初夏”的经典诗词,这首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居洛初夏作》就无法绕过。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写出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抓住了一个闪光的瞬间,而不是泛泛而谈: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今天分析这首词,我们不考虑它的政治寓意,只说它的表面意思。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雷雨和阵雨也是“初夏”的典型特征,春雨绵绵是春天的特征,而盛夏则是久旱无雨。一个“雨乍晴”,描写的是阵雨,“初夏”的雨。

“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清明”时节的“柳絮随风起”,在“初夏”已经没有了。有的是盛开的葵花,向着艳阳开放,金黄金黄的。

“初夏”的葵花,又高又大,花朵也大,而且是金黄金黄的,象征了火热夏天的来临,给人一种激情澎拜的感觉。

如果说“初春”是“正是河豚欲上时”,那么“初夏”,则是“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各种昆虫,经过了一个春天的生长,到了“初夏”,就开始“破茧成蝶”。唐末诗人徐夤在《初夏戏题》中,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且和“庄周梦蝶”的典故结合起来,既唯美,又充满了奇幻色彩: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薰风"即和暖的南风,暗合《吕氏春秋》"东南曰薰风"的典故,点明初夏节令。“蔷薇”,在暮春盛开,“初夏”结束。而“荷芰”,即荷叶和菱角,都是“初夏”长出。

如果说春天是百花盛开,那么夏天则是“荷芰”独霸。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这句巧妙化用《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典故,将哲学命题自然融入景物描写。

那些青虫们,也会学习“庄周梦蝶”,它们一个个都破茧而出,化作了南园里的那些蝴蝶,在翩翩起舞。

作为“南宋四大家”中,最为关注“三农”的诗人,范成大的农村题材诗词最为丰富。这首《初夏》,反映的不是文人眼中的“初夏”,而是农人眼中的“初夏”,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关心: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永日屋头槐影暗”,“永日”:长日,初夏白昼渐长。“槐影暗”:槐树浓荫遮蔽屋檐,投下幽暗的影子,既写实景,又透出夏日午后的静谧。

此句以光影变化表现夏日悠长,槐树的浓荫暗示暑气未盛时的清凉。槐树的浓荫,展现的是“初夏”槐树日渐茂盛的情形。

“微风扇里麦花香”,“麦花香”:麦子初夏抽穗扬花,清香弥漫,是典型的田园意象。春小麦在“初夏”开花,在夏末成熟。

这句以嗅觉收束全诗,将田园初夏的恬淡与芬芳凝练其中,余韵悠长。

大诗人杨万里写过很多关于“儿童”的情趣诗,比如,“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又如,“儿童道是雪犹在,笑指梅花作雪花”;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还有,“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等等。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既有“初夏”的惬意,又有“儿童”的情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留酸软齿牙”,“梅子留酸”:“初夏”的梅子未完全成熟,酸味残留口中,点明时令。“软齿牙”:以夸张的触觉描写(酸到牙齿发软),生动表现梅子的酸味,充满生活实感。

“芭蕉分绿与窗纱”,到了“初夏”,芭蕉长大了,也长绿了,甚至是让窗纱都充满了绿意。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白昼渐长,午睡初醒时的慵懒恍惚,无端无绪的放空状态。我无所事事,悠闲地看着柳絮飘飞,孩童嬉戏追逐的场面,充满了惬意。

前面说了,春天是百花齐放,而“初夏”的当家花旦是“榴花”。这首宋代诗人项安世的《初夏偶作》,虽然题目是“初夏”,但诗人非常收缩,实际上只写了“榴花”,可以认为是“榴花”诗词:

一天浓绿点残霞,百摺湘裙血染纱。

刚道春归无觅处,十分妖艳在榴花。

刚道春归无觅处,十分妖艳在榴花

“一天浓绿点残霞”,当然了“浓绿”也是“初夏”的特征,春天的树叶,都是嫩黄嫩黄的;而盛夏则因为高温,树叶无精打采,全然没有浓绿的感觉,只有“初夏”,才是“浓绿”。

“百摺湘裙血染纱”,榴花花瓣层层叠叠,如同女子华丽的湘裙。且榴花鲜红似血,艳丽夺目,仿佛染红了轻纱。

“刚道春归无觅处,十分妖艳在榴花”,刚刚还在说,春天已逝,无处可寻。突然就发现,春光虽逝,但榴花的盛放却带来了另一种极致的美。

所以说,春天是百花争艳,而“初夏”则是一枝独放。

“初夏”时节,江南最著名的两种水果,一是“杨梅”,二是“枇杷”。这首南宋诗人戴复古的《初夏游张园》,就从江南的角度,特别江南的典型物产来描写“初夏”,充满了江南田园生活气息: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杨梅”成熟于“初夏”,“梅雨”也是从“初夏”开始。“梅雨”天气的典型特点,“天气半晴阴”,天气一会晴,一会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枇杷成熟了,表皮成金黄色。当枇杷树上硕果累累时,就像金黄一样灿烂,缀满枝头。

这首诗以初夏游园为线索,通过乳鸭、梅雨、枇杷等意象,勾勒出江南夏日的鲜活图景。诗人以酒为伴,醉眠园中,摘尽金黄枇杷,将寻常游园之事写得妙趣横生。

从中国特有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文化来看,最后一番“花信风”是“楝花风”,这标识着“初夏”的来临。宋代词人赵长卿的这首《临江仙·初夏》,正是从“楝花”的角度来看“初夏”,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帘幕清风洒洒,园林绿荫垂垂。

楝花开遍麦秋时。

雨深芳草渡,蝴蝶正慵飞。

憔悴三春心事,风流一弄金衣。

韶光老尽起深思。

日长庭院里,徙倚听催归。

楝花开遍麦秋时

“帘幕清风洒洒,园林绿荫垂垂”,这一句也是从树荫的角度来看“初夏”,因为“初夏”的树荫最为浓密。

“楝花开遍麦秋时”,“楝花开遍”,预示着“初夏”的来临。“麦秋时”,"麦秋"指麦熟时节(古称初夏为"麦秋")。

这个时候,楝花怒放,冬小麦开始成熟。这,正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雨深芳草渡”,“初夏”多雷雨和阵雨,这个时候,草长得特别旺盛,这也是“初夏”的一个特征。

这首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初夏》,是从女性悲观角度来看待“初夏”。朱淑真给她的诗集取名《断肠集》,可见其心理特点。对于悲观文人来说,“初夏”意味着彻底的“春归”,自然引起了他们的“伤感”情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谢却海棠飞尽絮”,海棠花早早就谢了,就连更晚一些的柳絮也飞尽了。春天,真的归去了。

读到这句词,我们很容易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吟”中写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都是选取百花凋零来象征了“初夏”的来临。其实,她们更强调的是春天的归去。

“困人天气日初长”,“日初长”,这是“初夏”的特征。而“困人天气”,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哪个季节都有“困人天气”。

说起时光的流逝,大家很容易想起蒋捷的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说的就是春去夏来。所以,“初夏”最有名的水果就是樱桃,而“初夏”的芍药花,也在爱花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首宋代词人戴复古的《初夏》,就活用了这两个“初夏”意象:

等闲过了一年春,雨后风光夏景新。

试把樱桃荐杯酒,欲将芍药赠何人。

试把樱桃荐杯酒,欲将芍药赠何人

“等闲过了一年春”,不经意间,就渡过了一年一度的春天。当然了,这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不经意间,又是一年“初夏”。

“试把樱桃荐杯酒”,我尝试着用新上市的樱桃来佐酒,但又无人同饮。这里用“樱桃”来象征了“初夏”的来临,非常具有代表性。

“欲将芍药赠何人”,花园里的芍药也开放了,我孤独一人,又可以将芍药赠送给谁呢?芍药别名"将离草",古人常以赠芍药表达惜别。诗人连一个送别的对象都没有,可见其孤独。

芍药也是“初夏”的象征,但用得比较少,不是一种常见的夏花。

明代才女谢五娘是谢氏继谢道韫之后的又一位大才女,她的诗词,特别充满了知性美。这首《初夏》,就是她知性美的代表作,如同一幅精致的工笔小品,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初夏的唯美:

庭院薰风枕簟清,海榴初发雨初晴。

香销梦断人无那,听得新蝉第一声。

香销梦断人无那,听得新蝉第一声

“庭院薰风枕簟清,海榴初发雨初晴”,毫无疑问,“薰风”和“海榴”,都是“初夏”的象征。

“香销梦断人无那,听得新蝉第一声”,“香销”,指的是花落香消。“无那”,无赖的意思。

花谢了,香消了,人的美梦也惊醒了,正是让人无奈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叫,啊!夏天来了。

一句,“香销梦断人无那,听得新蝉第一声”,蝉的第一声鸣叫,是“初夏”来临的典型象征。

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酴醾”是倒数第二番,而最后一番“楝花”则完完全全属于夏花。所以,“酴醾”属于春夏之交的花儿。当人们看到“酴醾”花开,就意味着“初夏”即将来临。这首明代女词人叶小鸾的《浣溪沙·初夏》,就抓住了“酴醾”这个意象: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

曲栏凭遍思偏长。

自是幽情慵捲幌,不关春色恼人肠。

误他双燕未归梁。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酴醾”,是春去夏来的标识。而“荇菜”的茂盛,也象征了“初夏”的来临。

“自是幽情慵捲幌,不关春色恼人肠”,本就是因心中幽独之情而无心卷起帘幕,并非因为春逝才心生烦忧。

这句,让人想起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只不过欧阳公的这句更具哲学色彩,而女词人的那句,则充满了小女子的娇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