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冬季温度调控技巧

发布时间:2025-11-20 14:15  浏览量:2

冬季低温、寒潮、昼夜温差过大等环境因素,是影响大棚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果实品质的核心制约因素。草莓不同生长阶段(休眠期、萌芽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成熟期)对温度需求差异显著,若温度调控不当,易导致草莓休眠延长、花芽分化受阻、授粉受精不良、果实畸形或冻伤,严重降低种植效益。因此,科学制定并落实冬季温度调控措施,需结合草莓生长生理特性与外界气候变化,兼顾“精准控温”与“节能高效”,构建“监测-调控-应急”一体化的温度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草莓不同生长阶段的核心温度指标

精准调控温度的前提是掌握草莓各生长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避免“一刀切”式控温,为后续调控措施提供明确依据,具体温度标准如下:

1. 休眠期(通常12月上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此阶段草莓生长停滞,需通过低温打破休眠,核心温度控制在0-5℃ 。温度过高会导致休眠打破不彻底,次年萌芽不整齐;温度低于-2℃时,根系易冻伤,需启动保温措施,避免低温胁迫。

2. 萌芽期(1月中旬至2月上旬):休眠打破后,草莓进入萌芽阶段,需逐步提升温度,促进芽体萌发。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 ,夜间温度控制在8-12℃ ,昼夜温差保持在5-8℃;若白天温度超过25℃,需及时通风降温,防止芽体徒长;夜间温度低于5℃,需加强保温,避免萌芽迟缓。

3. 开花坐果期(2月中旬至3月上旬):此阶段是草莓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温度对花粉活力、柱头受精能力影响极大,温度要求最为严格。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 (花粉活力最适温度为22-24℃),夜间温度控制在10-15℃ ;白天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会导致花粉萌发率下降、授粉不良,增加畸形果比例;夜间温度低于8℃,易导致子房冻伤,坐果率显著降低。

4. 果实膨大成熟期(3月中旬至采收结束):需通过合理温差促进果实糖分积累,提升品质。白天温度控制在20-23℃ ,夜间温度控制在7-10℃ ,昼夜温差保持在10-15℃(温差越大,糖分积累越多);白天温度超过28℃时,果实易软化、着色不均;夜间温度高于12℃,会导致果实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过多养分,降低甜度与耐储存性。

二、搭建多层覆盖保温体系,筑牢低温防护基础

冬季大棚草莓保温的核心是“减少热量流失、锁住棚内温度”,通过“棚膜+内层覆盖+地面覆盖”的多层覆盖模式,形成“温度缓冲层”,有效抵御外界低温、寒潮侵袭,具体操作如下:

1. 外层棚膜选择与固定:选用耐低温、抗老化、透光率高的PO膜(聚烯烃膜),透光率需达到90%以上,既能保证冬季弱光环境下的光照需求,又能提升棚膜保温性能(较普通PE膜保温效果提升3-5℃)。棚膜固定需紧密,边缘用压膜绳压实,避免缝隙漏风导致热量流失;若遇大风、雨雪天气,需提前检查压膜绳张力,及时修补破损棚膜,防止棚膜被掀或雨雪渗入棚内。

2. 内层辅助覆盖保温:根据外界温度变化,灵活启用内层覆盖,进一步提升棚内夜间温度,常用覆盖方式有两种:

- 棚内悬挂“二膜”:当外界夜间温度低于5℃时,在大棚内距外层棚膜30-50cm处,悬挂一层轻薄的PE内膜(厚度0.03-0.05mm),形成“双层棚膜”结构,可使棚内夜间温度提升2-4℃;内膜需固定牢固,避免随风飘动摩擦外层棚膜,同时预留两侧通风口,便于白天通风降温。

- 启用保温被/草苫:当外界夜间温度低于0℃或遭遇寒潮时,在大棚外层棚膜外侧覆盖防水保温被(优选针刺棉+防水布材质,保温效果优于传统草苫,且耐雨雪、易收纳),或在棚内棚架上铺设草苫。覆盖时间需精准把控,通常在傍晚日落前1小时覆盖,减少棚内热量散失;次日日出后1-2小时(棚内温度升至10℃以上)收起,保证草莓正常光照需求,避免长期覆盖导致棚内光照不足、湿度升高。

3. 地面覆盖增温保墒:地面覆盖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棚内湿度,还能通过“土壤蓄热”提升地温,为草莓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环境(草莓根系适宜地温为15-20℃,冬季地温低于10℃时,根系吸收能力显著下降)。具体操作:在草莓定植后、土壤封冻前,在畦面铺设黑色地膜(透光率低,可抑制杂草生长)或秸秆覆盖物(麦秸秆、玉米秸秆,粉碎后铺设厚度5-8cm);若地温过低,可在黑色地膜下增设一层无纺布,进一步提升地温1-2℃,同时避免地膜与草莓根系直接接触,防止根系冻伤。

三、科学采用主动增温措施,应对极端低温天气

当遭遇持续低温、寒潮、暴雪等极端天气,仅靠多层覆盖无法满足草莓适宜温度需求时,需启动主动增温措施,快速提升棚内温度,避免草莓受冻,主动增温需兼顾“高效增温”与“安全环保”,避免产生有害气体或引发火灾,常用措施如下:

1. 热风炉增温:适用于面积较大的连片大棚,是冬季主动增温的主流方式。选用燃油/燃气热风炉(优先选择带排烟管道的型号,避免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入棚内),根据大棚面积配置热风炉功率(通常每100㎡大棚配置1台10kW热风炉)。增温时机:当棚内温度低于草莓各阶段最低适宜温度(如开花期低于10℃、果实期低于7℃)时启动;运行时,将热风出口朝向棚内中部,通过热风循环使棚内温度均匀升高,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增温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棚内温度,达到适宜温度后及时关闭,防止温度超标。

2. 电加热线增温:主要用于提升草莓根系周围地温,适用于小面积大棚或育苗棚。在草莓定植前,沿畦面横向铺设地埋式电加热线(功率选择20-30W/m,间距20-30cm),铺设深度为5-8cm(与草莓根系分布层一致),随后覆盖土壤与地膜。使用时,通过温控器设定地温阈值(通常设定为15℃,低于12℃时自动启动,高于18℃时自动关闭),实现地温精准调控,避免电加热线长期运行导致地温过高,灼伤草莓根系;同时需做好电加热线绝缘防护,避免土壤潮湿导致短路,确保用电安全。

3. 临时应急增温:当遭遇突发寒潮(棚内温度短时间内降至0℃以下),且上述增温设备无法及时启动时,可采用临时应急措施快速增温,具体方式:

- 燃烧无烟煤球:在棚内角落放置3-5个带支架的煤炉(每50㎡大棚1个),放入无烟煤球燃烧,煤炉上方放置铁盆(内装清水,可增加棚内湿度,同时避免煤球燃烧温度过高),燃烧过程中需全程开窗通风(预留10-15cm通风缝隙),防止有害气体积累,且需安排专人值守,避免煤球熄灭或引发火灾,温度回升后及时熄灭煤球。

- 投放增温块:选用农业专用固体增温块(主要成分是石蜡、秸秆粉,燃烧时无有害气体,热值稳定),每100㎡大棚投放5-8块,均匀分布在棚内通道两侧,点燃后可持续增温2-3小时,使棚内温度提升3-5℃,适用于短时间应急增温,操作便捷、安全性高,且无需专人值守,燃烧完毕后无残留废弃物。

四、合理调控通风与蓄热,平衡温度与湿度

冬季大棚草莓温度调控并非“只增不排”,若长期密闭大棚保温,会导致棚内湿度升高(相对湿度超过85%时,易引发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影响草莓光合作用),因此需通过“科学通风”平衡温度、湿度与气体环境,同时通过“合理蓄热”提升棚内温度稳定性,具体操作如下:

1. 科学通风调控:通风需遵循“适时、适量、定向”原则,在保证棚内温度不低于草莓适宜温度下限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通风时间与通风量,具体:

- 通风时间:选择白天棚内温度升至适宜温度上限(如萌芽期20℃、开花期25℃)时通风,通常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外界温度较高,通风时棚内温度下降缓慢);避免在早晨低温时通风(易导致棚内温度骤降,草莓受冻),或傍晚高温时通风(易导致夜间棚内温度过低)。

- 通风量:根据棚内温度与外界温度差异调整通风量,初期外界温度较低时,仅开启大棚两侧通风口(通风口高度1.2-1.5m,宽度30-50cm),采用“侧风通风”方式,缓慢降低棚内温度,避免温度骤降;随着外界温度回升(白天外界温度高于10℃),可同时开启大棚两侧与顶部通风口,采用“对流通风”方式,提升通风效率,快速降低棚内湿度与温度,当棚内温度降至适宜温度中限时,关闭通风口。

2. 优化棚内蓄热能力:通过“提升土壤蓄热”与“增加棚内蓄热载体”,增强棚内温度稳定性,减少昼夜温差过大对草莓的影响:

- 土壤蓄热优化:在冬季晴朗天气,白天尽量延长棚膜透光时间(及时收起保温被/草苫),让阳光充分照射畦面,提升土壤温度;傍晚覆盖保温被前,可适当浇水(采用滴灌方式,浇水量为畦面湿润即可,避免大水漫灌),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使土壤夜间缓慢释放热量,稳定地温与棚内温度。

- 增设蓄热载体:在大棚内两侧通道摆放黑色塑料桶(装满清水,每5m摆放1个),或在棚内棚架上悬挂黑色无纺布,黑色载体可吸收白天阳光热量,夜间缓慢释放,使棚内昼夜温差缩小2-3℃,同时塑料桶内的清水还能增加棚内湿度稳定性,避免湿度骤升骤降。

五、强化温度监测与应急管理,防范风险隐患

冬季大棚草莓温度调控需“实时监测、提前预判、快速响应”,通过建立完善的温度监测体系与应急方案,及时发现温度异常,避免低温灾害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实时温度监测机制:在大棚内合理布置温度监测点,确保监测数据精准、全面,为温度调控提供数据支撑:

- 监测点布置:每个大棚至少设置3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大棚前端(靠近门口,温度易受外界影响)、中部(棚内平均温度区域)、后端(通风口附近,温度波动较大),每个监测点同时监测“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传感器插入畦面5-8cm深处,与草莓根系分布层一致)。

- 监测工具与频率:优先选用智能温湿度传感器(可连接手机APP,实时推送温度数据,低温时自动报警),若使用传统温度计,需每天记录3次温度(早晨8点、中午12点、傍晚6点),同时记录外界温度与天气情况,分析棚内温度变化规律,提前预判温度异常。

2. 制定低温应急处置方案:提前针对“持续低温、寒潮、暴雪”等不同极端天气,制定专项应急方案,明确应急流程、责任人员与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时快速响应:

- 应急物资储备:每个大棚储备足量的防水保温被、固体增温块、无烟煤球、煤炉、应急照明灯、棚膜修补胶带等物资,存放于大棚附近干燥通风处,定期检查物资完好性(如保温被是否破损、增温块是否过期)。

- 应急处置流程:当监测到棚内温度低于阈值或收到寒潮预警时,第一步:提前1天检查多层覆盖设施(棚膜、保温被、地膜),修补破损处,确保保温效果;第二步:傍晚提前1小时覆盖保温被,若温度过低,同步开启热风炉或电加热线;第三步:夜间每2小时检查1次棚内温度,若温度持续下降,投放固体增温块或点燃煤炉应急;第四步:极端天气过后,及时检查草莓生长情况(如叶片是否冻伤、花朵是否脱落、果实是否畸形),对受冻植株喷施叶面肥(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综上,大棚草莓冬季温度调控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以“精准满足草莓生长温度需求”为核心,结合“被动保温+主动增温+科学通风+实时监测”,根据外界气候变化与草莓生长阶段灵活调整措施,既避免低温胁迫导致草莓减产降质,又防止过度增温造成能源浪费与病害滋生,最终实现冬季草莓优质、高产、高效种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QyJGHafJ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QyLkwnIK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QyNEK4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