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震古烁今 当代茶人人才辈出 —— 走近种茶人刘富贵

发布时间:2025-11-18 09:45  浏览量:1

186欧元一公斤,折合下来差不多1500块人民币,一斤茶叶能买一台入门iPhone。

这不是西湖龙井,也不是武夷岩茶,是山东临沂临沭县玉山镇的一片“北方叶子”。2023年10月,它第一次坐上冷链货柜,从青岛港直奔德国汉堡,把“沂蒙山茶”四个字写进了欧盟高端茶名录。

很多人印象里,山东只该有小麦、苹果、大葱,茶是南方人的“专利”。

可就在沂蒙山腹地,刘富贵把茶树栽到了板栗树下,让板栗当“大哥”,茶树当“小弟”,一高一矮、一深一浅,根脉错开、养分互补。

板栗落叶成了天然保湿被,茶树夏天不晒、冬天不冷,氨基酸含量直接飙到5.2%,比平原露天茶高出一大截。

这套“栗茶间作”模式,被省里专家称作“北方茶种植教科书”,如今已在临沭县复制了6800亩。

刘富贵本人只有初中文凭,却迷机械改造。2018年,他把报废的玉米烘干机拆成零件,愣是拼出一台“热风循环萎凋槽”,让鲜叶失水从8小时缩到3小时,香气提升一个档。2023年9月,第三代“智能萎凋控制系统”上线:温湿度探头每30秒给云端发一次“小报告”,手机App一响,刘富贵在县城陪闺女看电影也能远程“点头”让机器调温。

数据跑了一季,氨基酸再涨12%,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第3本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快递单上写着“到付”,他乐呵呵付了18块邮费。

政策也在后面“推一把”。

临沂市2023年8月发布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白纸黑字:2025年前新建3万亩生态茶园,临沭独占1.2万亩,专项扶持资金2000万元,先建后补,每亩最高补到1600元。

消息下来第二天,玉山镇信用社门口排起队,刘富贵把刚拿到的德国订单往柜台一拍,直接贷出300万低息款,利率比房贷还低1个点。

银行经理笑称:“你这叫订单质押,政府贴息50%,我们放心。

文化牌同时开打。2023年11月,“南茶北引”主题博物馆在临沭开馆,进门第一台展柜就是刘富贵2016年手摇的“铁锅杀青机”——齿轮裸露、把手磨得发亮。

讲解员说,1966年第一批“南茶北引”试种就在这片山坡,当年冻死九成,如今机器换人、物联网控温,茶树越过北纬35°线,稳稳扎下根。

刘富贵被聘为技术顾问,周一到周五在馆里“坐诊”,周六回山上盯生产,名片正面印“农民”,背面印“高级工程师”,他自嘲:“头衔再牛,炒茶还得自己上手,机器闻不到锅里的栗花香。

市场端更热闹。2023年12月,“玉山锦毫”拿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检测报告显示茶多酚34.2%,比国标高42%,这意味着更浓、更耐泡、回甘更猛。

同月,临沂市政府带着7家茶企飞赴成都参加“中国茶博会”,刘富贵把展台做成“沂蒙山小调”Live House,现场唱一段《谁不说俺家乡好》,再请观众喝一口“富贵春”,当天签下900万意向订单,其中三成来自北上广深的高端茶室。

一位深圳茶商拍着他的肩说:“老兄,你的茶有‘北方野韵’,南方老茶客就认这股子‘倔劲’。

数据最诚实:2020年临沭茶产业综合产值1.1亿元,2023年冲到3.5亿元,三年翻了两番还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870元。

刘富贵自己的账本更细:2020年亩产干茶28斤,2023年42斤;2020年均价600元/斤,2023年1200元/斤;出口欧盟那20吨红茶,直接把全年利润拉高40%。

他给女儿在济南买了套学区房,房产证写闺女名,老婆问:“不怕她以后不回来了?

”他咧嘴一笑:“茶根扎在沂蒙,她飞再远也能闻着锅里的香回来。

故事讲到这儿,可以收个尾。

北方能不能产好茶?

答案已经写在德国人的茶杯里。

政策、科技、文化三轮驱动,让一片叶子越过地理分界线,也越过人心里的成见。

刘富贵常说:“茶树认水土,更认人心,你把它当庄稼,它给你一口饭;你把它当作品,它还你一生惊喜。

”下一次当你端起一杯金黄透亮的“沂蒙红”,别忘了那股子栗花香里,藏着一位农民拆掉的玉米烘干机、一张政府盖红章的行动计划、一座开在老家半山腰的小博物馆,还有北纬35°山风穿过板栗叶的声音。

茶喝完了,故事还在续写——谁说北方只有麦香?

这里的春天,一样有茶芽拔节的声响,清脆、倔强,像沂蒙山的小调,越听越有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