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人,去了趟贵州韭菜坪,憋不住讲对它的4点印象

发布时间:2025-11-18 09:41  浏览量:1

从长沙出发,天刚亮就坐上高铁,三个多小时到贵阳北,转一辆到纳雍的客运车,车窗外全是层层叠叠的山。

路越走越窄,耳朵开始有点堵,手机信号一会有一会没。

司机说再走两个小时就能看到韭菜坪的风车,山顶像戴了白色王冠。

韭菜坪在毕节大方、赫章、纳雍一带交界,有小、中、大三个韭菜坪,最高的是大韭菜坪,海拔两千六百多,贵州叫它“贵州屋脊”。

山上成片风车,转起来像慢慢呼吸,有时候云一压,风车就像在云里漂。

韭菜坪名字不复杂,山上多野韭菜,夏末开花,花穗像小蒜球,一片紫一片白,远看像给草地撒了盐。

当地人说,明代《大方县志》里就写过此山有“韭花香”,清代赶场人会摘一把带回家拌糊辣椒,加盐加蒜,蘸土豆丝,叫一声爽脆。

山脚有个小村叫马厂,旧时候是马帮歇脚地,石头垒的院墙还在,墙缝里长着苔,摸上去凉。

第一点印象是风。

韭菜坪的风不来虚的,山口一拐就像有人推你后背。

衣服得穿冲锋衣,帽檐要压紧,手机要绑在腕带上,不然一阵风就跟你说拜拜。

站在观景台,风从耳朵里穿过去,脑袋一下子清新,像给心肺洗了个澡。

风车在风里发出低低的嗡声,不吵,像一首慢歌。

傍晚云层被风撕开一条口子,太阳从缝里出来,光落在草坡上,草尖亮得像刚磨过。

第二点印象是花。

每年八九月,山上韭菜花开,最旺要看天气,遇到连晴三天就出大片花毯。

花不是那种精致小家碧玉,是成片地铺,拍照不用找角度,随手抬手就是屏保。

脚下路边会有保护提示牌,韭菜花根系浅,踩几脚就断了。

有游客做了个聪明事,拿随身带的小垫子在空地坐着,不压花,拍出来还干净。

以前土司在此祭山,点一撮韭花当香,祈谷子丰收,老人还会哼几句彝调,调子长,拖腔像云拖在山梁上。

第三点印象是路。

自驾最省心,从贵阳走兰海高速转两段省道,导航搜“大韭菜坪景区”,上山的最后二十公里是盘山路,U形弯多,雾一来一片白。

车灯要开近光,车速要慢,窗不要开太大,风会灌耳朵,孩子容易头晕。

不自驾也能到,贵阳客运东站有到纳雍和赫章的车,到了再包小面包上山,拼车价人均五六十,淡季要等人凑齐。

公交选项少,班次稀,误了就得等下趟,时间容易被消耗在路上。

停车场在半腰,往上要坐景区摆渡车,票价不贵,人多的时候要排队,最好选上午十点前或者下午四点后,队短,光线也漂亮。

第四点印象是人情味。

山口奶奶卖烤土豆,用土豆切成十字,塞葱花辣椒面,咬下去冒热气,三块钱一个,奶奶递纸的时候手心有点粗,笑纹很深。

有小伙子摆摊卖酸汤粉,红亮的汤里漂几片折耳根,湖南口味的嘴一开始有点打退堂鼓,喝两口就习惯,酸得精神,辣得舒服。

山腰有苗家做的糯米饭团,里头夹腊肉和花生,口感有点像家里粽子拆了重包,拿起就走,省事。

临走在小卖部买了一袋风吹牛肉,老板说牛是山里放的,肉筋多,越嚼越香,回家下酒,配老家剁椒,味道不打架。

韭菜坪不只风、花、路和人情,还有几样实用的东西得说清。

最佳时间是八月中到九月中,花看得最完整,避开周末和节假日,工作日人少,车也好停,住宿便宜三分之一。

来早一点更好,清晨六点半上山,云海容易撞见,风车上半截被云吞着,山谷像一锅滚汤。

日落时间要看季节,八月底大约七点二十,把时间往前挪二十分钟,先找机位,风大,脚架要压重物,背包挂在中轴上防抖。

穿衣要分层,山脚热,山顶冷,一上一下出汗又吹风,容易感冒,最外层防风,里面快干,脖子围条薄巾,风口能顶用。

鞋选中底硬一点的徒步鞋,草坡下有石头,脚底软容易崴,鞋底抓地要看纹路,圆点加横槽的更稳。

防晒要做,云薄的时候紫外线狠,耳廓和颈后容易被晒,喷雾管用,记得补。

垃圾带走,山风会把塑料袋刮得满地跑,装个随身垃圾袋,拍完装进去,回程扔在山脚垃圾屋,里面有分类桶。

住宿有两种路子,山脚村里的客栈和毕节、赫章的城区酒店。

客栈近,早晚拍摄方便,房间多是木板房,隔音一般,洗澡水要提前问热不热,电热管子功率小,最好错峰洗。

城区酒店选择多,价格从一百多到四百多,带暖气的要提前确认,夏末晚上也会冷,回去吹个热风很舒服。

带老人孩子的建议选城区,第二天上山只用带拍照的东西,负重少,体验好。

吃的别指望山顶多花样,路上备点干粮,巧克力、牛肉干、坚果,补能量,矿泉水要多带一瓶,风大口干得快。

导航要提前下好离线地图,信号断了也能看路,同行人建个离线共享位置,走散了能找人。

拍照机位有三个点。

一是观景平台右侧的缓坡,风车列队很齐,适合拍大场景,人站在画面左下角,比例刚好。

二是栈道中段的小岔路,韭菜花密,近景好看,镜头往上抬,风车做背景,层次清楚。

三是山脊的风口位,云海来的时候,云会从这里翻过去,广角拉满,天边光像一道缝。

历史典故再补两嘴。

赫章古称可渡,多民族聚居,土司治下时常年祭山,韭菜坪是重要场子。

秋收前,祭司会带队上山,献新韭,焚香酒,唱“阿西里西”,求风雨和顺。

抗战时川黔滇的物资有小路从这片山脊过,马帮走夜路,看风向辨云脚,老人说“风转三回,不出山口”,意思是风倒着绕,山里下雨,出门歇脚。

民国年间有个地名叫“风吹梁”,在大韭菜坪北侧,风口更狠,解放初修路,工人把饭碗压在石头下,风一来饭盖飞了半坡,大家笑说“贵州的风,管饭”。

交通再细化一次。

自驾从长沙走沪昆高铁到贵阳北,租车更灵活,小排量也能走,山区路多变,油刹要稳。

高速出口看赫章或纳雍,车机和手机导航比着走,遇到“临水临崖路段”,别超车,观景台再看风景。

雨天能见度差,路边会有反光桩,数着走心不慌,遇到牛羊上路,按两下喇叭慢慢让,别催,它们有自己的节奏。

公共交通选贵阳—毕节的高铁也行,到毕节站后转客运到赫章,再转景区车,时间会长一倍,口袋里要塞点零食。

预算不想超,住县城,吃三样当地家常就够。

菜苔腊肉、豆米火锅、荞凉粉,价格实在,味道稳,点一道风吹牛肉外带,夜里的风吹着吃,很应景。

避坑要点摆在明面上。

景区门口的小“导游”主动搭话说带你走近路,十之八九是拉你去买土特产,笑着摇头就行。

无人机起飞要看风级,超过五级别飞,炸鸡不是玩笑,风一卷能把你吓出一身汗。

露营想扎天幕,钉子要长,风大短钉不顶用,四角压石头,再绑风绳,晚上睡觉才踏实。

拍韭菜花别喷香水和驱蚊液在花上,蜜蜂会误判,拍照人退一步,它们忙它们的,你拍你的。

最后再说一句关于贵州的走法。

不要一天跑三个景点,山路太耗精力,韭菜坪给它一天,早看云海,午休,傍晚看日落,夜里看风车打点的灯,第二天再走。

不求打卡全省,求把一处看明白,脚底下的草,风里的声,路上的弯,人手里的那碗酸汤,这些记住了,回家想起还会笑。

湖南人爱吃辣,贵州人会玩酸,辣和酸在韭菜坪握了个手,口味合拍。

来一次,风会把你吹干净,花会把你留住,路会把你送走,人会把你再喊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