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夹沟农场:为产出小麦良种“加油”
发布时间:2025-05-21 14:53 浏览量:2
在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夹沟农场第二生产区,指针式喷灌机在进行抗干热风作业。 付保保 摄
近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安徽农垦集团下属的夹沟农场1.1万亩小麦原种陆续进入灌浆期。夹沟农场采取精准灌溉、营养调控和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措施提升小麦籽粒的千粒重,力争高产、优质。
抓好“一喷三防”
夹沟农场社会化服务专班副组长童士贤一刻也不敢放松:“灌浆期一定要抓好‘一喷三防’,尤其要防范‘干热风’对产量造成的影响。一旦气温高于30摄氏度,风速达到三级以上,空气湿度30%以下,就要果断采取措施。”
在农场第二生产区,职工把卷盘式喷灌机连接上田间的灌溉井,一股股水流均匀地向四面八方散去,雨滴般的小水珠降落在田间。在水压的驱动下,喷头可以自主转动,灌溉机也正自动向前行进。
“从四月至今,我们已经开展了三轮‘一喷三防’,按生产操作规程,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科学配比,利用不同成分的协同作用实现综合防控。”农场第二生产区主任王学农介绍,“为应对‘干热风’,我们向条田沟里适度灌水,使用自走式喷灌机喷水,让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以增加湿度。同时,我们还使用植保机、无人机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磷酸二氢钾等成分的叶面肥。”
向条田沟里灌水,使用自走式喷灌机、植保机和无人机洒水、施肥,多项举措综合应用,有效防止了“干热风”可能带来的影响。气象预报是农场技术人员每天关注的重点信息。童士贤说:“接下来几天可能还会遇到一次‘干热风’,预计温度可能会达到35摄氏度以上,5月下旬小麦就要进入乳熟期,现在是小麦增产最关键的时候,可马虎不得。”
夹沟农场作为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小麦原种基地,种植着安徽农垦自主经营的“皖垦麦22”“淮麦44”“皖宿0891”,以及自主选育的“皖垦麦1506”“皖垦麦66”等品种。保障小麦种子有个好收成,让农民能够用上放心种子,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夹沟农场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4个生产区共建有18个灌溉井,机井、沟渠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场还在大田间组建智慧农业监测站,可监测苗情、土壤墒情、温度、湿度、病情、虫情,这些信息实时上传到智慧农业平台,就能及时预警,为应对各种天气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底气。
在田间,时常能看到人员往来穿梭,仔细检查小麦植株,发现变异的单株立刻整株拔除,还要及时运出地头——这是农场现阶段另一项重要工作:去杂去劣。
作为制种基地,对小麦种子的纯度、品质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目前还不能完全依靠机械去杂去劣,需要人工辅助完成。近年来,夹沟农场加强原种场建设,培训了一批较为专业的人员,高峰时用工人数可达100余人。
将技术送给农民
“过去我自己种地,一季小麦产量只有八九百斤,和夹沟农场合作的第一年,亩产就突破1000斤,这几年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去年我家小麦亩产达到1100多斤。”种植大户赵士刚种了1500亩地,与夹沟农场合作四年多了。农场保底收购赵士刚的玉米、小麦,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指导。
按照夹沟农场给出的田管建议,5月8日,赵士刚又进行了一次“一喷三防”作业。
夹沟农场开展的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包括提供优质良种和高品质农资、提供植保等环节服务、通过订单农业联农带农以及全环节托管服务。为推进“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农场公司走访周边种田大户300余户,开展社会化服务14万亩,共带动周边农村110户农民及15个村集体,使农民增收逾1500万元。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夹沟农场形成精细整地、精准施肥、精量播种、抗逆栽培的“三精一抗”小麦栽培模式:将秸秆适度还田,再深耕细耙,耕地标准要求适时适墒,按时耕翻,打破犁底层;采用精量播种方式,推荐使用驱动耙复式整地播种镇压一体作业机械;用目标产量的需肥量减去土壤供肥量,以此确定施肥量;通过种子包衣、精选品种、合理肥水运筹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健壮植株,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药用量,提高产量。
同时,在大田生产中,夹沟农场使用“一优、二化、三防、四精”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来确保栽培模式的高效应用,即优化品种布局和优选良种,推行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机作业标准化,加强田间管理,防虫、防病、防早衰,以及精细整地、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精控群体“四精”体系化管理。标准化的种植技术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让夹沟农场屡获佳绩,2021年,小麦的最高产量达851.15公斤,刷新了埇桥区小麦单产纪录。2023年,夹沟农场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中国农林气象工会组织的单产提升劳动竞赛中获“单产提升农场特等组”,2024年获“单产提升农场佳绩组”。
“我们经常给种植户提供田管建议,帮助他们按照农场的标准化模式管理自己的作物,提高产量和防范自然风险。目前,农场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12.5万亩。”夹沟农场相关负责人郭良厅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