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育期划分及各期管理要点
发布时间:2025-11-15 05:49 浏览量:2
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成熟收获,需经历一系列形态、生理与生化变化,不同阶段对环境条件、养分需求及田间管理的要求差异显著。科学划分生育期,并针对性落实各期管理要点,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种植的核心关键。本文结合我国北方冬小麦与南方春小麦的种植特点,系统梳理小麦生育期划分标准,详细阐述各生育阶段的生长特征与管理技术要点,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一、小麦生育期整体划分原则
小麦生育期的划分以“生长发育进程”为核心依据,兼顾“形态特征”“生理功能”与“生产管理需求”,通常将其分为“营养生长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三大周期,下分12个关键生育时期。其中,冬小麦生育期较长(220-250天),需经历越冬期,春小麦生育期较短(80-120天),无越冬期,二者在生育阶段划分上的核心差异集中在前期,中后期进程基本一致,后续将分别明确二者的阶段划分细节。
二、小麦各生育期划分及对应管理要点
(一)营养生长阶段:奠定群体基础,培育壮苗
营养生长阶段是小麦从种子萌发到分蘖结束的时期,核心目标是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培育健壮幼苗,为后续养分积累与生殖生长打基础。冬小麦此阶段持续150-180天(含越冬期),春小麦持续30-40天,具体分为5个生育时期。
1. 种子萌发期:从种子吸水到胚根突破种皮
- 划分标准:种子吸水膨胀(吸水量达自身重量的45%-50%),胚根率先突破种皮(俗称“露白”),随后胚芽伸出,当胚根长度达种子长度1/2、胚芽长度达种子长度1/3时,萌发期结束。
- 生长特征:生长动力依赖种子自身储存的淀粉、蛋白质,对外界环境(温度、水分、氧气)敏感,无光合作用,仅靠胚轴、胚根生长建立初步根系。
- 管理要点:
- 水分管理:播种后需及时浇透“蒙头水”,确保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避免“芽干”;若播种后遇大雨,需及时排水,防止种子缺氧腐烂。
- 温度管控:冬小麦萌发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5℃萌发缓慢,高于30℃萌发受抑制;春小麦需在地温稳定在5-8℃时播种,避免早播遇低温冻害,晚播延误生长。
- 播种基础:确保播种深度均匀(3-5cm),过深导致胚芽出土消耗过多养分、苗弱,过浅易受干旱影响,无法正常萌发。
2. 出苗期:从胚芽出土到第一片真叶展开
- 划分标准:田间有50%以上的幼苗胚芽出土,第一片真叶完全展开(叶尖不卷缩),此时幼苗进入自养生长阶段,标志出苗期开始;当全部幼苗完成真叶展开,出苗期结束。
- 生长特征:幼苗开始通过真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同时胚根持续生长,形成初生根(主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矿物质,生长速度逐步加快。
- 管理要点:
- 查苗补苗:出苗后3-5天内全面查苗,对缺苗断垄(缺苗间距超过10cm)的地块,及时用同品种、同播期的种子浸种催芽后补种,或移栽健壮幼苗,确保亩基本苗数达标(冬小麦18-22万株,春小麦30-35万株)。
- 杂草防除:出苗后至3叶期前,杂草幼苗较小、抗药性弱,可选用苯磺隆、炔草酯等选择性除草剂喷雾防除,避免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喷雾时需控制药剂浓度,防止药害。
- 弱苗管理:对出苗后苗黄、苗弱的地块,每亩追施5-8kg尿素,结合浅浇小水,促进幼苗根系生长与叶片光合作用,快速转壮。
3. 三叶期:从第一片真叶到第三片真叶展开
- 划分标准:田间50%以上幼苗第三片真叶完全展开,此时幼苗的“离乳期”结束,标志着小麦从“异养生长”完全过渡到“自养生长”,是生长进程的关键转折点。
- 生长特征:初生根数量稳定(冬小麦5-7条,春小麦3-5条),次生根(须根)开始萌发;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显著增强,养分积累速度加快,幼苗抗逆性(抗寒、抗旱)逐步提升。
- 管理要点:
- 养分补充:三叶期是小麦需肥的“第一个临界期”,对氮素需求敏感,若土壤肥力不足,每亩追施8-10kg尿素,促进次生根萌发与叶片生长,培育壮苗;肥力充足的地块可暂不追肥,避免幼苗徒长。
- 水分调控:保持土壤耕层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5%,干旱时及时浅浇,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次生根下扎;多雨地区需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积水腐烂。
- 苗情调控:对密度过大(亩基本苗超过25万株)的地块,可进行浅中耕(深度2-3cm),切断部分表层须根,抑制幼苗徒长,防止群体过旺。
4. 分蘖期:从第一个分蘖芽伸出到分蘖停止
- 划分标准:田间50%以上幼苗的叶腋处伸出第一个分蘖芽(长度达1cm),标志分蘖期开始;当田间分蘖数量不再增加(冬小麦越冬前,春小麦三叶期后20-25天),分蘖期结束。冬小麦分蘖期又分为“冬前分蘖期”与“返青分蘖期”,春小麦无越冬期,仅一个分蘖阶段。
- 生长特征:次生根大量萌发(每株小麦3-5条),形成发达的根系网络;分蘖数量逐步增加,构成小麦的“有效群体”(能形成麦穗的分蘖)与“无效群体”(不能形成麦穗的分蘖);叶片数量增加至5-7片,植株高度达15-20cm。
- 管理要点:
- 冬小麦冬前分蘖期(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核心目标是培育“壮蘖”,确保每亩冬前有效分蘖数达40-50万(成穗数的1.2-1.5倍)。一是追施“分蘖肥”,每亩施10-12kg尿素,促进分蘖萌发与生长;二是浇好“越冬水”,在土壤封冻前(地温稳定在2-3℃)浇透,既保障越冬期水分需求,又能稳定地温,防止冻害;三是中耕培土,深度3-4cm,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 冬小麦返青分蘖期(次年2月下旬-3月上旬):核心目标是“保壮蘖、控弱蘖”,减少无效分蘖。一是早浇“返青水”,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浇水,避免浇水过晚延误分蘖;二是轻施“返青肥”,每亩施5-8kg尿素,仅针对苗弱、分蘖不足的地块,壮苗地块可不施,防止群体过旺;三是化学控旺,若群体密度超过55万株/亩,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控旺剂,抑制植株徒长,防止后期倒伏。
- 春小麦分蘖期(4月中下旬-5月上旬):核心目标是“促早分蘖、保有效蘖”,因生育期短,分蘖时间有限,需早管理。一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8-10kg尿素,促进分蘖快速萌发;二是及时中耕,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与分蘖生长;三是严格控制群体,每亩有效分蘖数控制在50-60万株,超过则及时疏苗或化学控旺。
5. 越冬期(仅冬小麦):从植株停止生长到返青
- 划分标准:当气温持续低于0℃,冬小麦植株停止生长(叶片不展开、分蘖不增加),土壤表层开始封冻,标志越冬期开始;次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植株恢复生长(叶片开始变绿、分蘖萌发),越冬期结束,持续约80-100天。
- 生长特征:植株生长停滞,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仅通过根系吸收少量水分与养分,维持最低生命活动;抗寒能力达到峰值,但若遇极端低温(低于-15℃)或土壤干旱,易发生冻害。
- 管理要点:
- 防冻害:若越冬前未浇越冬水,或越冬期土壤干旱(耕层含水量低于60%),需在“晴暖中午”(地温高于0℃)浇“补墒水”,避免干旱加重冻害;对苗弱、抗寒能力差的地块,每亩撒施200-300kg秸秆或农家肥,覆盖地表,提高地温,减少冻害。
- 防病虫害:越冬期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的潜伏期,可在土壤封冻前,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等杀菌剂与毒死蜱、辛硫磷等杀虫剂混合喷雾,或顺垄灌根,降低病虫害基数。
- 防牲畜啃食:严禁牲畜进入麦田啃食幼苗,避免植株受损,降低抗寒能力,影响返青后生长。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协调生长关系,保障穗发育
此阶段是小麦从分蘖结束到扬花开始的时期,核心特征是“营养生长”(茎秆伸长、叶片生长)与“生殖生长”(穗分化、小花发育)同步进行,养分竞争激烈,是决定小麦“穗数”“穗粒数”的关键阶段,冬小麦与春小麦此阶段持续均为30-40天,分为3个生育时期。
1. 拔节期:从第一节间伸长到第三节间伸长
- 划分标准:田间50%以上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开始伸长(长度达1-2cm,剥开叶鞘可见明显伸长节间),标志拔节期开始;当主茎第三节间伸长结束,第四节间开始伸长时,拔节期结束,此阶段又称“起身拔节期”。
- 生长特征:茎秆快速伸长,植株高度从20cm增至60-80cm;叶片生长加快,形成“旗叶”(最后一片展开的叶片,光合作用最强);同时,穗分化进入“小穗分化期”,小穗数量逐步确定,养分需求急剧增加(占全生育期总需肥量的30%-40%)。
- 管理要点:
- 养分管理:拔节期是小麦需肥的“第二个临界期”,需重施“拔节肥”,每亩追施15-20kg尿素+5-8kg磷酸二氢钾,既促进茎秆健壮伸长,又保障穗分化所需养分,增加小穗数量;若土壤缺钾,可额外每亩补施10kg氯化钾,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 水分管理:需水量大(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25%-30%),需浇好“拔节水”,确保土壤耕层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促进茎秆伸长与穗分化;浇水时避免大水漫灌,防止茎秆徒长、倒伏。
- 倒伏防控:一是化学控旺,拔节初期(第一节间伸长1-2cm时),对群体过旺、茎秆纤细的地块,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等控旺剂,缩短节间长度(尤其是基部节间),增强茎秆韧性;二是中耕断根,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深度4-5cm),切断部分表层须根,抑制养分吸收,防止徒长。
2. 孕穗期:从穗分化完成到麦穗抽出叶鞘
- 划分标准:小麦穗分化完全结束(小穗、小花数量确定,籽粒胚珠形成),麦穗开始膨大,逐步向叶鞘外伸长,当田间50%以上小麦的麦穗抽出叶鞘(露出1/2麦穗),标志孕穗期开始;麦穗完全抽出叶鞘(抽穗),孕穗期结束,持续约10-15天。
- 生长特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茎秆伸长减缓、叶片不再增加),生殖生长成为主导,麦穗快速膨大,小花逐步发育成熟(部分弱小小花会退化);旗叶光合作用达到顶峰,养分向麦穗集中运输,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小花退化率越高,穗粒数越少)。
- 管理要点:
- 水分保障: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对水分极度敏感,缺水会导致小花大量退化,穗粒数显著减少,需浇好“孕穗水”,确保土壤耕层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上;若遇降雨,需及时排水,防止麦穗腐烂。
- 养分补充:对苗弱、穗形偏小的地块,每亩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尿素溶液50-60kg,快速补充养分,减少小花退化,促进麦穗膨大;壮苗地块无需追肥,避免养分过剩导致贪青。
-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麦蜘蛛,可选用三唑酮、醚菌酯等杀菌剂与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混合喷雾,喷雾时重点喷洒旗叶与麦穗,提高防治效果;避免在高温(高于30℃)或大风天气喷雾,防止药害或药效降低。
3. 抽穗期:从麦穗抽出叶鞘到扬花开始
- 划分标准:田间50%以上小麦的麦穗完全抽出叶鞘(无叶鞘包裹),标志抽穗期开始;当麦穗顶端的小花开始开放(花药伸出),抽穗期结束,持续约5-7天,冬小麦多在4月中下旬抽穗,春小麦多在5月中下旬抽穗。
- 生长特征:麦穗完全暴露,小花发育成熟,为扬花授粉做准备;茎秆高度达到最大值,旗叶持续进行光合作用,养分向麦穗快速积累;植株抗逆性(抗倒伏、抗病害)逐步下降,易受极端天气(大风、暴雨、高温)影响。
- 管理要点:
- 水分管理:抽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耕层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若土壤干旱,需轻浇“抽穗水”,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倒伏;遇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积水、茎秆腐烂。
- 防极端天气:若抽穗期遇高温(高于35℃),需在中午前后喷施清水(每亩50-60kg),降低田间温度,缓解高温对小花的伤害;遇大风天气,及时检查麦田,若出现倒伏,避免人工扶直(扶直易导致茎秆折断),可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植株恢复。
- 病虫害续防:延续孕穗期病虫害防治重点,若蚜虫、白粉病发生较重,需再次喷施杀虫剂与杀菌剂,防止病虫害扩散,影响扬花授粉;同时,注意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在抽穗期产卵),可选用毒死蜱、辛硫磷等杀虫剂喷雾,杀灭成虫,减少虫卵数量。
(三)生殖生长阶段:聚焦养分积累,提升粒重与品质
生殖生长阶段是小麦从扬花开始到成熟收获的时期,核心目标是“保障授粉受精、促进籽粒灌浆、提升粒重与品质”,此阶段营养生长完全停止,养分全部向籽粒运输,冬小麦与春小麦持续均为35-45天,分为4个生育时期。
1. 扬花期:从第一朵小花开放到全穗小花开放结束
- 划分标准:田间50%以上小麦的麦穗顶端第一朵小花开放(花药伸出、散粉),标志扬花期开始;麦穗上所有小花开放结束(花药枯萎、不再散粉),扬花期结束,持续约3-5天,是小麦“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
- 生长特征:小花开放顺序为“从麦穗顶端向基部”,每朵小花开放时间约20-30分钟,授粉后胚珠开始发育成籽粒;旗叶光合作用持续为授粉受精提供养分,若遇不良天气,易导致授粉失败(小花空瘪)。
- 管理要点:
- 保障授粉:扬花期需避免喷施农药(农药会杀伤花粉、影响授粉),若病虫害严重,需在“小花未开放前”(早晨8点前)或“小花闭合后”(下午5点后)喷雾,且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对授粉的影响;遇大风、阴雨天气,可在田间轻轻拉动绳子(顺麦穗方向),促进花粉传播,提高授粉率。
-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耕层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干旱会导致花粉活力下降,授粉失败;阴雨连绵会导致花粉吸水破裂,同样影响授粉,需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 养分辅助:扬花初期,每亩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1%硼砂溶液50kg,硼元素可促进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提高授粉受精率,减少空瘪粒。
2. 灌浆初期:从授粉结束到籽粒开始积累淀粉
- 划分标准:麦穗上所有小花授粉结束,胚珠开始膨大,籽粒呈“乳白色、体积快速增大”,标志灌浆初期开始;当籽粒体积达到最大(“满仁期”),淀粉开始大量积累,灌浆初期结束,持续约10-15天。
- 生长特征:籽粒体积快速膨大,含水量较高(70%-80%),干物质积累较慢;旗叶、倒二叶(旗叶下方叶片)是主要的“光合源”,养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向籽粒快速运输,植株叶片开始逐步变黄(底部叶片先黄)。
- 管理要点:
- 水分保障:灌浆初期需浇好“灌浆水”,确保土壤耕层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水分不足会导致籽粒体积小、粒重低;浇水时采用“小水慢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倒伏,尤其是小麦生长后期,茎秆韧性下降,倒伏风险高。
- 养分补充:重点补充“磷、钾、氮”,每亩叶面喷施0.4%磷酸二氢钾溶液+0.2%尿素溶液60kg,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与运输,增加籽粒干物质;若土壤缺氮,可每亩追施5kg尿素(结合浇水),避免叶片过早衰老(“早衰”),延长光合时间。
-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扬花期阴雨易诱发)及蚜虫、麦蚜,可选用戊唑醇、咪鲜胺等杀菌剂与噻虫嗪、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混合喷雾,喷雾时重点喷洒叶片与麦穗,防止病虫害影响叶片光合与籽粒发育。
3. 灌浆后期:从籽粒淀粉大量积累到含水量降至40%
- 划分标准:籽粒淀粉大量积累,干物质快速增加,籽粒颜色从“乳白色”逐步变为“乳黄色”,标志灌浆后期开始;当籽粒含水量降至40%左右,淀粉积累基本停止,籽粒变硬,灌浆后期结束,持续约15-20天。
- 生长特征:干物质积累达到顶峰(占籽粒总干物质的70%-80%),籽粒重量快速增加;底部叶片完全变黄、脱落,旗叶、倒二叶开始变黄,光合能力逐步下降;植株抗逆性进一步减弱,易受干旱、高温(“干热风”)影响。
- 管理要点:
- 防干热风:干热风(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30%、风速大于3m/s)会导致叶片快速失水、枯萎,光合能力骤降,籽粒灌浆中断,需提前预防。一是浇好“防干热风水”,在干热风来临前3-5天浇水,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湿度;二是叶面喷水,干热风发生时,每天中午前后喷施清水(每亩50kg),缓解叶片失水;三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叶片保水能力,提高抗干热风能力。
- 养分续补:灌浆后期,每亩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1%硫酸锌溶液50kg,锌元素可促进光合产物运输,进一步增加粒重,同时延缓叶片衰老,避免早衰。
- 防倒伏:若前期控旺不彻底,灌浆后期仍存在倒伏风险,需避免浇水(尤其是大风前),若遇暴雨后倒伏,无需扶直,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减少养分流失,降低产量损失。
4. 成熟期:从籽粒灌浆结束到完全成熟
- 划分标准:籽粒含水量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籽粒颜色从“乳黄色”变为“金黄色”,质地坚硬,麦穗下垂,标志成熟期开始;当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符合收获标准),植株叶片完全变黄、枯萎,成熟期结束,持续约5-7天,冬小麦多在6月上旬成熟,春小麦多在7月上旬成熟。
- 生长特征:植株生长完全停止,叶片、茎秆全部变黄,养分运输终止;籽粒硬度增加,颜色稳定,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是决定小麦品质(容重、蛋白质含量)的关键时期。
- 管理要点:
- 适时收获:收获时间直接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收获过早(含水量高于18%),籽粒未完全成熟,千粒重低、品质差,且晾晒难度大;收获过晚(含水量低于10%),籽粒易脱落(“落粒”),且遇大风、暴雨易导致麦穗发芽,品质严重下降。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含水量13%-18%,用牙咬籽粒有“硬脆感”),此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效率高、损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