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大曝光!隔夜饭不能吃,隔月饭为啥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2025-11-15 03:33 浏览量:3
“你花38块点的青椒肉丝,其实3分钟前还在零下18度的塑料袋里睡觉。
”这句话不是段子,是2023年商场后厨的常态。
中国烹饪协会刚把数字拍在桌上:5165亿元,一年涨两成,餐饮渠道一口气吃掉65%,商场里82%的档口早把锅铲换成剪刀,剪开袋子倒锅里,翻两下就出锅。
你吃到嘴里的“锅气”,是复热机180度吹出来的热风,不是铁锅。
为什么敢这么干?
租金先砍一刀。
商场餐饮租金飙到25%,比2019年多了7个点,人工又占18%,老板算得明明白白:一份现炒青椒肉丝,食材8块,厨师2块,租金摊3块,卖38才赚;换成预制菜,食材降到5块,不要厨师,租金省1块,卖28还赚更多,翻台还快。
美团后台数据更狠,76%的外卖订单要求30分钟送到,不提前把菜烧好,根本送不出去。
厨师数量七年少了37%,剩下的人月薪涨到8500,老板干脆不请,直接买袋装菜。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看不下去了,2024年1月甩出新细则:六月开始,谁用预制菜必须挂牌告诉顾客,菜单上不许写“现炒”,得写“复热”。
可细则留了个口子——只要中央厨房在自己公司体系里,就算“自有品牌”,不用写“预制”俩字。
海底捞把45%的菜品换成预制,财报里写成“央厨标准化”,字面上没违规,顾客却吃不出差别。
西贝更直接,68%菜品预制,门店明档还挂着“现揉莜面”,真揉的只有那一条,剩下的莜面鱼鱼早冻好,煮一煮就端上桌。
想自己分辨,有三招最管用。
第一招,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搜餐厅名字,经营项目里出现“中央厨房”或“预制菜加工”,基本就是复热大户。
第二招,看营养标签,2024年起强制标,要是青椒肉丝、红烧肉、酸菜鱼能量全是200到300千卡/100克,像复制粘贴,肯定工业配方。
第三招,带根食品温度计,预制菜中心热到85度,表面往往只有60度,温差一大,准是袋子里出来的。
有人在上海八佰伴实测,12家所谓“现炒”档口,9家表面温度差出15度以上,当场露馅。
日本、美国、欧盟早就走过这条路。
日本预制菜渗透60%,但法律逼企业大字写“调理食品”,违规罚500万日元,顾客一看就懂。
美国使用率78%,可USDA网站能查到每道菜供应链,从工厂到门店全程公开。
欧盟更绝,2025年起所有预制菜必须印“工业制备食品”,添加剂一行不能少。
中国六月的新规只要求“公示”,没要求写“工业”俩字,差距就在这儿。
也有人不认命。
上海、广州冒出“透明厨房联盟”,2300家门店挂承诺不用预制菜,中午11点到11点半、晚上5点到5点半现场炒,客流不大,厨师有空颠锅。
资本也掉头,2023年一百多亿砸向“短保预制菜”,保质期7天,口感接近现炒,价格比长保贵三成,老板买短保能省厨师,顾客吃出口感,各取所需。
新技术“智能复鲜”更夸张,20%头部品牌引进,复热时自动补湿补味,实验室里盲测,有60%的人分不清现炒还是复热,数据摆在这儿,谁再说“一口就吃出来”显得苍白。
六月新规倒计时,顾客能做的其实就两件:进门先看墙上有没有“预制菜公示”,没有就问,问完拍照,不答直接12315;再进后厨瞄一眼,冰柜里一排排塑料袋,比菜单更真实。
要是实在馋锅气,错峰去小店,11点前、5点前,厨师闲着,真敢给你炒,再晚就只能吃“复热”。
38块的青椒肉丝,3分钟从冰袋到盘子,省钱的是老板,省时间的是平台,省口味的是谁?
六月之后,你走进商场餐厅,墙上如果还是干干净净,没有“预制”字样,你敢不敢张嘴就问:你们家哪道菜是今天现切的?
这句话不丢人,丢人的是花了现炒的钱,却帮老板清掉一袋去年冻的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