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腰的人工天河:夺丰渡槽筑造记

发布时间:2025-11-13 09:03  浏览量:2

河南林县河顺镇的东皇墓村东北,一条总长四百一十三米、高十四米、宽四米的渡槽如苍龙横卧,静默地跨越连绵丘陵。五十个拱孔如同岁月的刻度,以稳定的过水能力滋养着两岸土地,无言地见证着半个多世纪前这片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壮烈对话。这是一部用血汗书写的石头史诗,一曲用生命谱写的治水壮歌,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九六五年,林县遭遇了记忆中最严重的干旱。龟裂的土地张开饥渴的嘴巴,枯黄的庄稼在热风中低垂,而当红旗渠总干渠的清流终于奔腾而至,工程推进至东皇墓村时,连绵的丘陵却成了新的拦路虎——水流要继续向东延伸,必须跨越这片起伏的山地。建造一座横跨丘陵的渡槽,是唯一的选择,更是一场硬仗。面对这座需要上万立方石料的巨型工程,经验丰富的老工匠预估至少需要一年,然而,东皇墓、西皇墓、东山、石口等九个大队的百姓,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从备料到竣工,仅仅一百二十五个日夜,这座红旗渠干渠上最长的渡槽,便巍然屹立在太行山脉的褶皱之间。

缺水的苦难早已刻进林县的历史。“旧林县,真可悲,光山秃岭干河滩。有雨冲的粮不收,没雨旱的籽不见。”这首苍凉的民谣,道尽了旧时林县的窘境。在红旗渠建成之前,林县五百五十个行政村中,三百零七个常年饱受饮水之苦,一百八十一个村的村民每天要步行五里之外取水,一盆水要历经洗脸、洗脚、喂牲畜的数次轮回,缺水成了刻在林县人骨子里的痛。一九五九年的特大旱灾更是雪上加霜,河流断流、水库见底,大地龟裂得能塞进拳头,面对生存的考验,林县人民发出了震天的誓言:“引漳入林”,要在太行山的腰际开凿一条“人工天河”,彻底改写缺水的命运。一九六零年二月,红旗渠工程在崇山峻岭间破土动工,总干渠通水后,三条干渠的建设全面铺开,当二干渠修至东皇墓村时,修建夺丰渡槽成为决定工程能否贯通、“引漳入林”能否惠及更多村落的关键一战。

夺丰渡槽依山势而建,中间越过一处山丘自然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十七孔、下段三十三孔,五十个拱孔如琴键般整齐排列,既顺应地形又兼顾结构稳固,其建设难度远超同期其他工程。建造如此规模的工程,首要难题便是石料——需要上万立方米的优质青石,既要坚硬耐磨,又要便于雕琢砌筑。河顺公社分指挥部副指挥长郭振彪、技术员郭维仓深知石料的重要性,带领队员踏遍周边山岭,最终在距离工地两公里的杨伯山屯村附近找到符合要求的青石矿脉,又在五公里外的山谷中寻得颗粒均匀、粘性适中的合格沙子。但开采石料本身就是一场硬仗,当时懂锻石技艺的老石匠寥寥无几,各大队便将有限的石匠集中起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手把手传授打钎、凿石、磨面的技艺。老石匠马文生带着弟弟一同投身工程,铁锤与钢钎碰撞的清脆声响在山谷中日夜回荡,迸发的火星映照着一张张坚毅的面庞;更有许多青年妇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勇敢拿起铁锤加入石匠行列,用纤弱的肩膀扛起凿石重任,在山谷中奏响男女同工的奋斗乐章。

石料开采出来后,运输又成了新的拦路虎。崎岖的山路上车马难行,仅靠人挑肩扛,要将上万方石料运到工地原本需要三个月,这对于争分夺秒的工程来说无疑是巨大阻碍。面对困境,林县人民展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全民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青壮年男子肩扛百斤石料穿梭在山路间,妇女们推着独轮车堆满石块、腰杆挺得笔直,老人牵着牲口驮着石料缓缓前行,就连放学归来的孩子们也会顺路捎带一块小石头到工地,用稚嫩的肩膀分担重任。牲口的铃铛声、独轮车的吱呀声、人们的劳动号子声汇成雄浑激昂的交响乐,原本需要三个月的运输任务,仅用一个月便圆满完成,上万方石料全部准时运抵施工现场。

运输难题解决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将数百斤重的石料安全运送到十几米高的渡槽作业面?智慧的村民们集思广益,改进了传统的“土吊车”——利用杠杆原理,用粗壮的树干做支架、结实的麻绳做吊索,设计出简易却高效的起重设备,当十几个姑娘齐心协力拉动横杆,沉重的石料便缓缓升起、稳稳落在指定位置时,工地现场屡屡爆发出阵阵欢呼。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足够的水泥,村民们就用白灰加粘土混合成三合土泥浆,再用钢钎反复捣实作为石料粘合剂,粘性丝毫不输水泥;没有足够的石灰窑,就发明露天烧石灰法,一层石头一层煤块堆叠成山,外用麦秸泥封裹点火,一次能烧几十万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建材短缺的难题。

在林县人民心中,夺丰渡槽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匠心独运的巨石艺术。整个建设过程始终坚守“寸三道”“五面净”的严苛工艺标准——“寸三道”即每块石料的接触面需按一市寸宽度锻出三道均匀纹路以增强粘合度,“五面净”则要求石料的五个外露或接触面必须打磨得平整光洁、无一丝瑕疵。每块青石都要经过千锤百炼,从粗凿到细磨再到精准拼接,确保棱角分明、严丝合缝。老石匠马文生常对徒弟们说:“石头是有灵性的,你用心对待它,它就会回报你,替后人挡风雨、护流水。”为了保证石料质量,村民们还创造性地将石料锻造从石场转移到工地现场,虽增加了劳动强度,却有效避免了运输中的磕碰损伤,也能让石匠根据现场需求随时调整石料尺寸和形状。夜幕降临,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锤声、凿声不绝于耳,那是石匠们在为每一块石料做最后的精雕细琢,让这座渡槽既坚固耐用,又成为震撼人心的建筑工艺品。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夺丰渡槽正式破土动工。在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夜里,工地上每日出动三千多名群众、七百多头牲畜、六百多辆大小车辆,从2.5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石料,日夜不停地进行加工、砌筑。寒冬腊月,太行山寒风凛冽刮在脸上如刀割,建设者们却汗流浃背;雪花飞舞覆盖了山路和工地,却盖不住人们的热情,工地上始终热火朝天。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最前线,与群众同吃窝窝头、同住工棚、同干重体力活、同学习技术、同商量解决问题,用“五同”工作法凝聚起强大合力。郭振彪指挥长十年如一日坚守修渠一线,从总干渠到夺丰渡槽全程统筹协调,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老石匠马文生从渠首到渡槽,辗转多个工地,用毕生手艺助力工程建设,从未叫苦叫累。

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当清冽的漳河水第一次从夺丰渡槽中奔腾而过时,岸上的人群沸腾了。老人们捧着清澈的河水激动得老泪纵横,哽咽着说“这辈子终于喝上了不费劲的水”;年轻人欢呼雀跃,围着渡槽奔跑庆祝;孩子们在渠边嬉戏,追逐着流淌的清水。从开工到竣工,夺丰渡槽仅用了一百二十五天,其中实际建设工期仅五十余天,这个“太行速度”成为红旗渠建设史上的不朽传奇。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没有选择苦熬,而是选择苦干。红旗渠工程总投资达6865.64万元,其中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比高达85.06%。为了筹措资金,林县组织社队工程队到全国各地承揽工程,将劳力收入的一部分上交财政;建材方面坚持修旧利废,炸药箱子被改成水桶、灰斗,杠子折了就当镐把,绳子磨断了就用葛条编织,真正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背后,凝聚着林县人民自力更生的勇气和担当;而干部带头、群众跟上的鱼水深情,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坚强保障。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夺丰渡槽依然巍然屹立在太行山间,清流不息。它那斑驳的石壁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映照着时代的变迁;流淌的渠水,日复一日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不朽传奇。二零一九年,红旗渠建设者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这是对那个火红年代所有建设者的最高礼赞,也是对那段用汗水和信念书写的历史的最好铭记。晨曦中,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渡槽的拱孔上,那些历经风雨的石块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夕阳下,当潺潺流水拂过石壁,我们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夺丰渡槽不仅将清漳水送向了远方的田野,滋养了曾经干渴的土地,更将红旗渠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这精神,如同这流水,源远流长;如同这石渠,亘古不朽。在这片曾经饱受干旱之苦的土地上,红旗渠精神已经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它时刻提醒我们:只要民心不干涸,精神不断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夺丰渡槽,这座用信念铸就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矗立在人民心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