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丰收的“拦路虎”:认识棉花蕾铃脱落

发布时间:2025-10-28 20:47  浏览量:6

蕾铃的脱落是棉株生长发育过程中抵御外来侵扰和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自卫反应,但在农业生产中,蕾铃的大量脱落则意味着减产,因此,控制和减少蕾铃的脱落,提高成铃率,对棉花的单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蕾铃的脱落既有生理性原因,又有病虫害和机械性损伤。

在棉花蕾铃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合产物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如供应不足,则发生脱落。棉株生长瘦弱或徒长,引起棉株体内有机养料不足或分配不当,使蕾铃得不到充足的养料而脱落。早发育的大铃是很少脱落的,而未受精的幼铃必然会脱落。徒长的植株器官消耗养料太多,蕾铃所需养料被夺去,因而脱落。徒长棉株一边长、一边脱落,长一层脱落一层,呈现恶性循环态势。

激素也是蕾铃脱落又一原因。植物的激素有两类:一类在一定浓度下促进蕾铃的发育,阻止脱落,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另一类是抑制生长,引起脱落,如脱落酸、乙烯等。这两种激素的形成,相互间的含量的变化,控制着蕾铃的脱落。

不良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蕾铃的重要因素。氮肥不足或土壤肥力低、土壤缺水或板结,盐碱重,棉株发育弱,合成的有机养料少,影响花蕾的形成,进而出现蕾铃脱落的现象。土壤水肥过多,棉株营养生长过旺,密度过大,群体冠层内阳光不足,光合产物大量消耗在蛋白质合成上,营养物质多集中到顶芽、侧芽等营养器官,糖类的贮存和供应蕾铃相对减少,造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协调,导致蕾铃脱落。高温、干旱、干热风,会使棉株呼吸消耗过大,花药干瘪,因此脱落。气温在32℃以上的高温,空气湿度又低的情况下,会导致蕾铃加剧脱落。

同时,病虫害如棉蓟马、盲蝽蟓、棉铃虫可直接引起蕾铃脱落。蚜虫、棉叶螨、黄萎病、枯萎病等造成叶面卷缩,枯黄脱落,绿叶面积减少,破坏茎叶输导系统,光合产物减少,间接引起蕾铃脱落。

在减少蕾铃脱落上,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生育期间,要吧减少脱落和增结蕾铃,保蕾保铃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套综合栽培措施,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以及有机养料运输、分配及棉株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实现“壮苗早发,稳健生长、不旺不衰”,保持棉株体内激素的平衡,促使有机养料向蕾铃运送,应在选用成铃性强,抗性强、高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改善肥水条件和合理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