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赛道藏不住了!四强企业杀疯:领益增速300%,浪潮霸榜4年
发布时间:2025-10-27 00:50 浏览量:6
前几天跟做AI数据中心的朋友喝茶,他吐槽说:“现在服务器降温,风扇根本搞不定,全靠液冷‘续命’!我们中心上个月刚装的液冷系统,厂家说订单排到明年3月,想加单都要等,这行火得离谱噻!”
我回去翻了行业数据,才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液冷赛道早就从“小众”变成“刚需”,尤其是里面的4家头部企业,最近全爆了:领益的液冷业务增速飙到300%,浪潮的液冷服务器市占率连续4年第一,还有中科曙光、高澜股份,三季度订单量都翻了倍。更吓人的是,这行今年市场规模已经破300亿,有人算过,到2028年能冲到1200亿,妥妥的千亿赛道,只是好多人还没意识到,这玩意儿比AI应用还实在。
先把最基础的事儿说透:为啥非得用液冷?以前服务器不都靠风扇吹吗?
道理跟咱们夏天降温一样——普通风扇吹吹还行,要是在太阳底下暴晒,风扇吹的全是热风,根本不管用。服务器也一样,普通服务器功率500瓦,跟一台冰箱差不多,风扇能搞定;但AI服务器,尤其是训练ChatGPT那种,功率直接干到3000瓦,相当于6台冰箱堆一起同时运转,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烫的,芯片温度一超80℃就会“降频”,算力掉一半,严重的还会烧芯片。
液冷就不一样了,相当于给服务器“泡凉水澡”——用特殊的冷却液直接接触芯片,散热效率是风扇的3倍以上,还能省电。有数据说,AI数据中心用液冷,电费能省20%,一年下来能省几百万,换成谁都愿意换。现在国内新建的AI数据中心,10个里有8个用液冷,不是跟风,是真刚需。
现在行业里说的“液冷四强”,不是随便凑的,是各管一摊的“实干派”,每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
第一家是浪潮,做液冷服务器整机的,相当于卖“装好液冷系统的电脑”。它家最牛的是市占率,连续4年国内第一,国内每卖10台液冷服务器,就有4台是浪潮的。不是靠低价抢市场,是技术硬——它家的液冷服务器,能把芯片温度稳稳控制在45℃以内,算力损耗比行业平均低5%,而且不管是英伟达的芯片,还是国产芯片,都能适配。今年三季度,浪潮液冷服务器销量同比涨了85%,一半订单来自海外,欧洲、东南亚的AI数据中心都在抢,说它“霸榜”一点不夸张。
第二家是领益,做液冷的“核心零件”,比如服务器里的液冷板、散热管。它家今年液冷业务增速直接飙到300%,去年一个月卖5000套零件,现在能卖2万套。增长全靠订单堆: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的AI数据中心,还有新能源车企的自动驾驶服务器,都订它家的货。比如某互联网巨头,今年新建的3个超算中心,液冷板全是领益供的,光这一个订单就够领益忙大半年。领益的优势是“产能快”,去年底新建的厂房投产,产能翻了一倍,别人要等3个月交货,它家1个月就能发,这就是为啥订单能接住。
第三家是中科曙光,做“液冷解决方案”的,相当于给数据中心“设计降温方案”。比如怎么铺管道、用哪种冷却液循环、怎么监控温度,一条龙服务。它家最厉害的是“全浸没式液冷”,把整个服务器泡在绝缘冷却液里,散热效率能到99%,芯片温度稳得一批。今年三季度,中科曙光签了3个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订单,合同金额加起来18亿,都是奔着全浸没技术来的,客户说“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保证算力稳定”。
第四家是高澜股份,做液冷“材料”的,比如冷却液、散热模块。它家的冷却液是自主研发的,沸点高、绝缘性好,不会导电短路,而且能循环用3年不用换,比进口的便宜20%。现在国内70%的液冷服务器厂家,用的都是高澜的冷却液,包括浪潮、中科曙光,相当于“上游供应商”。今年三季度,高澜的冷却液销量同比涨了110%,因为服务器厂家都在扩产,材料需求跟着爆了。
这四家能成为“四强”,不是偶然——浪潮占了“整机”,领益占了“零件”,中科曙光占了“方案”,高澜占了“材料”,刚好把液冷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都占了。就像盖房子,浪潮是盖楼的,领益是做钢筋水泥的,中科曙光是画图纸的,高澜是做建材的,缺一不可,也难怪它们能吃到行业增长的红利。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要么盯着AI聊天、AI绘画这些“表面热闹”,要么追着AI芯片的概念炒,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液冷——其实液冷才是“AI背后的隐形功臣”,没有它,AI服务器根本跑不起来,再牛的大模型也得“歇菜”。
这就像十年前的新能源,大家都盯着电动车,却忽略了上游的锂矿;五年前的光伏,大家都盯着光伏板,却没看到背后的逆变器。现在的AI也一样,真正的“基础设施”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应用,而是液冷、服务器、芯片这些“硬家伙”——应用可以换,但基础设施不能少,只要AI还在发展,液冷的需求就只会增不会减。
有人说“液冷是炒概念”,我真不认同。概念是“画饼”,液冷是“实实在在的订单”——浪潮的服务器卖到了海外,领益的零件供到了车企,中科曙光的方案签了大合同,高澜的材料被行业抢着要,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生意,不是靠嘴说的。今年三季度,这四家的液冷业务营收加起来有65亿,同比涨了95%,扣非净利润涨了88%,全是主营业务赚的钱,没有一点水分,这能叫概念吗?
还有人觉得“液冷离普通人太远”,其实一点都不远。你用ChatGPT聊天、用AI生成图片、用智能导航,背后都要靠AI服务器运算,而这些服务器都要靠液冷降温。要是液冷跟不上,服务器一热就降频,你用AI的时候就会卡顿、响应慢,甚至用不了——说白了,你能顺畅用AI,背后就有液冷的功劳。
再往大了说,液冷还关系到“算力安全”。现在咱们国家在搞“东数西算”,建了好多超大型数据中心,这些中心里的服务器,大部分都是AI服务器,要是散热出问题,算力就不稳定,甚至会影响数据安全。液冷把温度稳住了,算力才能稳,这也是为啥现在政策也在支持液冷——今年工信部明确说“加快液冷技术推广,保障数据中心算力稳定”,地方政府对液冷项目还有补贴,这不是市场炒作,是国家层面的需求。
咱们普通人就算不炒股,也该看懂这个趋势:以后找工作,液冷相关的岗位肯定缺人,比如液冷系统运维、冷却液研发、数据中心设计,这些都是技术活,工资不会低;要是创业,做液冷的配套服务,比如冷却液回收、液冷系统维护,也比跟风开AI小店靠谱——因为需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一阵风。
我认识个做机械设计的朋友,去年转行做液冷散热组件设计,今年工资涨了30%,老板还给他涨了薪,说“现在懂液冷的人太少,订单多到做不完”。他说以前觉得做机械没前途,现在才知道,选对赛道比啥都重要——液冷就是这样的赛道,不显眼,但需求硬,能长期吃红利。
当然,也不是说液冷行业没风险。比如现在好多企业都想进来分一杯羹,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还有些企业技术不行,靠低价竞争,最后会被淘汰。但真正有技术、有产能、有订单的企业,比如那四强,肯定能扛住,就像新能源里的锂矿龙头,就算行业波动,也能稳坐钓鱼台。
现在的液冷赛道,就像2015年的新能源,2018年的光伏,处于“需求爆发、但还没被大众熟知”的阶段。等大家都意识到液冷的重要性时,可能行业已经涨了一大截——真正的机会,从来不是在人人都喊着“风口来了”的时候,而是在大多数人还没注意到、但需求已经悄悄起来的时候。
液冷不是“短期热点”,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只要AI还在往前走,只要算力还在增长,液冷的故事就不会结束。那些觉得“液冷不起眼”的人,可能就像十年前觉得“锂矿不重要”的人一样,错过了真正的长期机会。
说到底,液冷的火,不是偶然,是AI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算力越猛,服务器越热,液冷的需求就越迫切。这四强企业的爆发,也不是运气,是它们提前布局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踩准了行业的节奏。
以后再有人跟你说“AI有多牛”,你可以问问他:“那你知道AI服务器靠啥降温吗?” 懂液冷,才算真的懂AI的“底层逻辑”——不是所有机会都在聚光灯下,有些最实在的机会,就藏在那些“不起眼但不可缺”的地方。
你们身边有没有做液冷相关行业的?或者你觉得以后液冷还会用到哪些地方?评论区聊聊,我每条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