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PO:算力能耗双优化新路径,AI时代的“节能神器”有多牛?

发布时间:2025-10-28 06:57  浏览量:6

这两年AI算力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的“用电焦虑”越来越严重——有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突破4000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其中光互联部分的能耗占比超过25%。就在行业为“算力不够、电费太贵”发愁时,CPO技术横空出世,成了破解“算力与能耗矛盾”的关键钥匙。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CPO到底是什么?它怎么实现“算力提上去、能耗降下来”?现在行业落地进展如何?又有哪些企业在抢跑?

一、CPO不是“新名词”,却是AI时代的“新刚需”

可能有人会问,CPO是不是最近才冒出来的技术?其实早在10年前就有相关研究,但直到AI爆发后,它才从“小众技术”变成“行业刚需”。要理解CPO的价值,得先搞清楚它和传统光模块的区别——简单说,就是“把光引擎从‘外挂’变成‘内置’”。

(一)传统光模块的“痛点”:能耗高、延迟大、占地方

我们先看传统数据中心的“光互联逻辑”:服务器里的芯片(比如GPU)要传输数据,得先通过电信号传到“独立光模块”,光模块再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出去;接收端则反过来,光模块先把光信号转成电信号,再传给芯片。

这个过程就像“快递中转”——芯片是发货方,光纤是运输公路,光模块就是中转站。但问题来了:

能耗高:电信号转光信号、光信号转电信号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电能,一个100G的传统光模块,工作时的功耗能达到8-10瓦,大型数据中心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光模块,加起来就是“电老虎”;

延迟大:信号在芯片和光模块之间传输会有延迟,虽然单次延迟只有几纳秒,但AI训练需要海量数据实时交互,延迟累积起来会直接影响算力效率;

占空间:独立光模块需要插在服务器的插槽上,还得配散热装置,一个标准服务器机柜里,光模块和相关配件要占1/3的空间,想提高算力密度都难。

举个例子:某AI数据中心用传统方案搭建100P算力集群,光模块部分的总功耗要1200千瓦,相当于同时开12000台100瓦的灯泡,每天电费就要2.88万元;而且需要200个机柜,场地租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CPO的“破局思路”:把“中转站”搬进“发货方家里”

CPO的全称是“Co-packaged Optics”(共封装光学),核心逻辑特别简单:不搞独立光模块了,直接把光引擎(负责光电转换的核心部件)和芯片封装在一起,让芯片和光引擎“零距离接触”。

相当于以前芯片要发快递,得先把包裹送到几公里外的中转站,现在中转站直接建在芯片楼下,包裹出门就能上运输公路。这种改变带来了三个关键优势:

能耗大降:芯片和光引擎之间不用再传输电信号,减少了“光电转换-电光转换”的环节,功耗能降低30%-50%。比如同样是100G的传输需求,CPO方案的功耗只有3-5瓦,比传统光模块省一半以上;

延迟大减:信号传输距离从原来的几十厘米缩短到几毫米,延迟能降低10%-20%,对需要实时交互的AI训练来说,这点延迟的优化能显著提升算力效率;

空间更省:没有了独立光模块和插槽,服务器机柜里能装更多芯片,算力密度能提升40%-60%,同样的场地能装下更多算力。

还是刚才的例子:用CPO方案搭建100P算力集群,光模块部分的总功耗能降到500千瓦,每天电费只要1.2万元,比传统方案省一半多;而且机柜数量能减少到120个,场地成本也跟着降。

(三)为什么现在CPO成了“刚需”?AI算力倒逼技术升级

为什么10年前CPO没火,现在却成了香饽饽?核心原因是AI算力的“量级跃迁”。

以前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是“GB级”“TB级”,传统光模块还能应付;但AI大模型训练需要“PB级”“EB级”算力,数据传输量是以前的10倍甚至100倍。比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超过100PB,相当于把10万个1TB的硬盘装满再传一遍。

这时传统光模块的“能耗、延迟、空间”问题就被无限放大——算力越往上堆,电费账单越厚,机房空间越不够用,甚至出现“算力提上去了,但能耗和成本也失控了”的情况。而CPO刚好能解决这些痛点,成了AI数据中心“不得不选”的技术方案。就像某云厂商技术负责人说的:“以前不用CPO是‘能省则省’,现在不用CPO是‘没法收场’。”

二、深拆解:CPO怎么实现“算力能耗双优化”?靠三个核心技术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把光引擎和芯片装在一起吗?有这么简单?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技术难点,CPO能实现“双优化”,靠的是三个关键技术突破。

(一)封装集成技术:让芯片和光引擎“和平共处”

把芯片和光引擎封装在一起,首先要解决的是“物理兼容”问题——芯片工作时会发热,光引擎对温度特别敏感;而且两者的信号接口、供电需求都不一样,直接装在一起很容易“打架”。

现在行业主流的解决方案是“2.5D/3D封装+异质集成”:

先用2.5D封装技术,在一个硅中介层(相当于“电路板”)上挖好“接口”,让芯片和光引擎能通过中介层传输信号、共享电源;

再用3D封装技术,把光引擎“叠”在芯片旁边,既缩短传输距离,又能单独做散热设计;

最后通过异质集成技术,把不同材质、不同功能的部件(比如芯片是硅基、光引擎是化合物半导体)整合到一起,确保信号和电力传输稳定。

比如华天科技在美国研发中心的CPO方案,就是用硅中介层做“桥梁”,让GPU芯片和光引擎的信号传输损耗降低到10%以下,而且通过分区散热设计,把芯片温度控制在85℃以内,光引擎温度控制在70℃以内,两者互不干扰。

(二)光电协同技术:让信号“零损耗”传输

传统方案里,芯片和光模块之间用铜线传输电信号,传输距离一长,信号就会衰减,还会受到干扰,为了保证信号质量,又得额外加放大电路,这就增加了能耗。

CPO的解决办法是“光电直连+协同优化”:

芯片直接输出电信号到光引擎,不用经过铜线长距离传输,信号衰减减少80%以上;

光引擎里的激光器、调制器和芯片的信号频率做“同步校准”,让芯片输出的电信号刚好能匹配光引擎的转换需求,不用额外加信号调整电路,进一步降低能耗;

接收端的光探测器和芯片的接收电路也做协同设计,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直接传给芯片,减少中间环节。

举个具体数据:传统方案中,10公里的信号传输,需要加3级放大电路,每级电路功耗0.5瓦,总共1.5瓦;而CPO方案因为信号衰减少,只需要1级放大电路,功耗降到0.3瓦,光这一项就省了80%的能耗。

(三)散热管理技术:解决“发热大户”的难题

芯片和光引擎都是“发热大户”——GPU芯片工作时的功耗能达到500瓦以上,光引擎里的激光器也会发热,两者装在一起,很容易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损坏。

现在行业有三个主流散热方案:

均热板散热:在封装内部贴一层均热板,板里有液态工质,能快速把热量从高温区传到低温区,散热效率比传统散热片高3倍;

微流道散热:在硅中介层里刻上微小的流道,让冷却液在流道里循环,直接带走热量,适合高功耗场景,比如1000瓦以上的CPO方案;

分区散热:给芯片和光引擎分别装独立的散热装置,芯片用大功率散热器,光引擎用小型散热风扇,既保证散热效果,又不浪费能耗。

比如英特尔的CPO原型机,就用了“均热板+微流道”组合散热,在GPU功耗600瓦、光引擎功耗50瓦的情况下,能把封装表面最高温度控制在90℃以内,比传统方案低15℃,而且散热系统的功耗只占总功耗的5%,远低于传统方案的10%。

三、看落地:CPO现在走到哪一步了?从“实验室”到“小规模量产”

聊完技术,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CPO现在能用上了吗?落地进展如何?其实从2024年开始,CPO已经从“实验室原型”走向“小规模量产”,头部企业都在加速推进。

(一)国际巨头:抢跑“标准制定+原型机落地”

英特尔、英伟达、 Broadcom(博通)这些国际巨头,早在2023年就开始布局CPO,现在已经进入“原型机测试+标准制定”阶段。

英特尔:2024年推出了基于12代至强芯片的CPO原型机,支持400G光传输,功耗只有传统方案的60%,已经和微软、谷歌的云数据中心合作测试,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英伟达:在H20 GPU上预留了CPO接口,2025年上半年和博通合作推出CPO光引擎,搭配H20 GPU使用,能让AI训练效率提升25%,目前已经在Meta的数据中心小批量试用;

博通:2024年底发布了首款量产型CPO光引擎,支持800G光传输,功耗3.5瓦,比自家传统光模块省55%的能耗,已经拿到亚马逊、微软的订单,2025年出货量预计突破10万个。

这些巨头的动作,不仅推动了CPO技术的成熟,还在制定行业标准——比如英特尔牵头制定的“CPO封装接口标准”,已经被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采纳,避免了不同厂商方案不兼容的问题。

(二)国内企业:从“技术跟随”到“局部领先”

国内企业虽然起步比国际巨头晚,但进展很快,在封装、光引擎、测试设备等环节已经实现“局部领先”。

封测企业:华天科技、长电科技都在加速CPO封装技术研发。华天科技美国研发中心的CPO封装方案,已经通过某国际芯片巨头的验证,2025年拿到1万颗试产订单,预计2026年量产;长电科技则和国内光模块企业合作,推出了基于3D封装的CPO方案,功耗比国际同类产品低10%;

光引擎企业: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在CPO光引擎领域进展迅速。中际旭创2025年推出的800G CPO光引擎,良率达到90%以上,已经给国内云厂商供货,订单量超过5万个;天孚通信研发的CPO光引擎组件,成本比进口低30%,成了国内企业的首选;

设备企业:先导智能、晶盛机电研发的CPO封装设备,已经能满足量产需求。先导智能的CPO键合机,精度能达到1微米,速度比进口设备快20%,价格却低40%,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突破100台。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还在“低成本方案”上做了创新——比如华天科技用“国产材料+简化工艺”,把CPO封装成本从国际巨头的200美元降到150美元以下,让国内数据中心用得起CPO。某国内云厂商采购负责人说:“以前进口CPO方案太贵,只能小范围试用,现在国内方案成本降下来了,我们计划2026年把30%的传统光模块换成CPO。”

(三)行业落地:从“AI数据中心”向“边缘计算”延伸

目前CPO的落地主要集中在“高算力需求”的场景,最核心的就是AI数据中心。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CPO出货量突破50万个,2025年上半年已经达到60万个,预计全年能突破150万个,同比增长200%。

除了AI数据中心,CPO还在向“边缘计算”延伸——比如5G基站、自动驾驶的数据处理单元(DPU),这些场景同样需要高算力、低功耗,CPO也能发挥作用。2025年上半年,华为已经在部分5G基站试点CPO方案,基站能耗降低25%,数据传输延迟减少15%,计划2026年大规模推广。

不过也要看到,CPO目前还没到“全面普及”的阶段——主要问题是“初期投入高”,一条CPO量产线的投资比传统光模块产线高50%以上,而且需要芯片、光引擎、封装企业协同,中小企业很难单独推进。但随着头部企业的规模化量产,成本会逐步下降,预计2027年前后,CPO会和传统光模块“平分秋色”。

四、聊未来:CPO的下一站在哪?三个趋势值得关注

技术不会停滞不前,CPO在解决当前痛点后,还会向更高效率、更广场景演进。未来几年,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传输速率:从“800G”向“400G/3.2T”两极分化

现在主流的CPO方案是800G,但未来会向“高低两端”延伸:

低端场景:比如边缘计算、中小型数据中心,对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会推出400G CPO方案,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功耗,目标是把功耗降到2瓦以下,成本降到100美元以内;

高端场景:比如超算中心、大型AI训练集群,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会推进3.2T CPO方案,传输速率是现在的4倍,同时通过更先进的封装技术,把功耗控制在8瓦以内。

比如博通计划2026年推出3.2T CPO光引擎,英伟达也在研发支持3.2T传输的GPU,两者搭配后,能让AI训练效率再提升50%。

(二)集成程度:从“光引擎+芯片”向“全系统集成”升级

现在的CPO只是把“光引擎和芯片”封装在一起,未来会集成更多部件,变成“全系统封装”——比如把光引擎、芯片、内存、存储、电源管理芯片都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微型数据中心”。

这种“全系统集成”的CPO方案,能进一步减少部件之间的传输损耗,让整个系统的能耗再降20%,算力密度再提升30%。比如英特尔正在研发的“CPO系统级封装”,计划2027年推出,集成GPU、光引擎、HBM内存后,一个封装就能提供1P的算力,相当于现在10个服务器的算力总和。

(三)应用场景:从“数据中心”向“新能源、工业”拓展

除了数据中心,CPO还会向更多行业延伸,最有潜力的是“新能源”和“工业互联网”:

新能源:比如光伏电站、风电场,需要把大量传感器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CPO的低功耗、低延迟优势能派上用场,比如用CPO方案搭建光伏电站的数据传输网络,能让能耗降低30%,数据传输延迟减少20%;

工业互联网:比如智能工厂里的机器人、设备传感器,需要高可靠、低延迟的数据传输,CPO能在工业环境下稳定工作,比如某汽车工厂用CPO方案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延迟从10毫秒降到5毫秒,生产效率提升15%。

未来5年,CPO会从“数据中心专属技术”变成“跨行业通用技术”,市场规模也会从2024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500亿美元,10倍的增长空间,会吸引更多企业入局。

CPO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算力革命”的开始

聊到这里,大家应该对CPO有了清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光模块改进”,而是从“架构层面”解决了AI时代的“算力能耗矛盾”,是数据中心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关键。

现在的CPO,就像20年前的云计算——刚开始时有人觉得“这东西太贵了,一套设备比传统方案贵50%,根本不划算”,也有人质疑“把光引擎和芯片封在一起,坏了就得整体换,维护成本高得吓人”,还有人直言“技术标准都没统一,今天买A厂商的,明天换B厂商的就得全拆了,纯属折腾” 。

20年前,企业对云计算的态度也如出一辙:“数据放别人服务器里不安全”“按需付费看着便宜,长期算下来比自建机房还贵”“网速跟不上,远程调用数据还不如本地存储快”。但没人想到,10年后云计算成了所有企业的“基础设施”,那些当初犹豫的企业反而因为数字化滞后被甩在身后。如今的CPO,正走着相似的路——质疑声背后,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逻辑,更是算力革命的刚性需求。

质疑声里的“真问题”:CPO落地要跨三道坎

不可否认,当下CPO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就像早期云计算要解决安全、带宽、成本问题一样,CPO也面临着可靠性、成本、标准三大现实挑战,这些正是行业观望的核心原因。

第一道坎:可靠性“心结”——光引擎怕热,故障影响大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5年GTC大会上的表态很直接:“共封装光学的可靠性仍不足以支撑GPU部署” 。这戳中了CPO最关键的痛点:光引擎里的激光器是“娇贵部件”,温度一高就容易出问题。按Arrhenius模型测算,激光器在40℃时寿命正常,可一旦升温到100℃,故障风险会飙升50倍,相当于从“能用10年”变成“撑不过2年” 。

更让人头疼的是“连锁故障”风险。传统光模块坏了,拔下来换个新的就行,不影响整体运行;但CPO是高度集成的封装体,要是光引擎出问题,可能得连芯片一起更换。有数据中心工程师算过一笔账:单块CPO封装模块成本约200美元,比传统光模块贵3倍,一旦批量故障,损失可能达到百万级。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敢轻易尝试的核心顾虑。

第二道坎:成本“门槛”——初期投入高,中小玩家玩不起

CPO的“贵”体现在全链条:一条CPO量产线的投资比传统光模块产线高50%以上,光一台高精度键合机就得上千万元;封装用的硅中介层,单价是普通基板的3倍;连研发团队都得“顶配”,既要懂芯片封装,又要懂光学设计,资深工程师年薪能到百万级。

对中小企业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某地方数据中心负责人坦言:“我们一年电费也就200万元,换成CPO能省30%,但初期设备投入要多花800万,得13年才能回本,根本不划算。”这种“短期投入换长期节能”的模式,只有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能承受,中小玩家只能观望。

第三道坎:标准“混战”——各家方案不兼容,怕踩坑

现在的CPO行业,就像20年前的手机充电口,每家都有自己的“玩法”。光引擎的集成方式就有两种主流选项:有的厂商用焊接+连接器,集成度高但坏了只能整体换;有的用插座+尾纤,能单独换部件但设计复杂 。更麻烦的是控制架构,有的厂商要求兼容现有光模块标准,有的则主张用新的SDK管理,连软件都不通用。

某云厂商技术采购负责人吐槽:“去年试装了三家厂商的CPO设备,结果彼此之间没法互联,最后只能拆了重装传统光模块。没有统一标准,谁敢大规模采购?”这种“标准混战”,让很多企业宁愿等一等,也不愿当“小白鼠”。

破局的“硬逻辑”:算力倒逼下,CPO是“不得不选”的方案

尽管质疑重重,但CPO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就像云计算最终靠“数字化刚需”破局一样,CPO的推动力来自算力增长的“不可逆转”。当AI大模型从百亿参数迈向万亿参数,当数据中心功耗一年涨30%,传统方案已经撑不住了,CPO成了“退无可退”的选择。

算力密度倒逼:传统方案“装不下”越来越强的算力

现在的AI服务器,算力正以“每3-4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暴涨。英伟达H100 GPU单机就要配8个800G光模块,要是换成下一代GB200,光模块需求还得翻一倍。传统方案里,光模块要占机柜1/3的空间,想堆出100P算力得用200个机柜,很多数据中心早就“挤得下不去脚”。

CPO的出现刚好解决了“空间焦虑”。博通基于Tomahawk 6芯片的CPO交换机,把光引擎和芯片封装后,相同机柜能多装40%的芯片,100P算力只要120个机柜就能搞定,场地成本直接降40% 。就像某超算中心主任说的:“不是我们想换CPO,是机柜实在装不下了,不换就没法升级算力。”

能耗压力倒逼:电费账单“逼”着企业找节能方案

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突破4000亿度,其中光互联部分占了25%,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用电量。对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来说,电费是“大头支出”——某头部云厂商的AI机房,每月电费就高达700万元,光模块占了200万。

CPO的节能优势在这时成了“救命稻草”。测试数据显示,800G CPO方案的功耗只有传统光模块的一半,100P算力集群每天能省1.68万元电费,一年就是613万元。更关键的是,随着算力提升,这种节能效应会越明显:3.2T速率下,CPO比传统方案省60%能耗,对年电费过亿的数据中心来说,两年就能回本。

技术迭代倒逼:传统方案撑不起1.6T以上速率

光模块正在向1.6T、3.2T速率升级,但传统方案到了“瓶颈期”:速率升到200G/lane时,信号衰减严重,得加Retimer(重定时器)才能用,但Retimer本身就是“耗电大户”,还会让光模块温度升高,陷入“速率越高越耗电”的死循环 。

CPO天生适合高速率场景:把光引擎直接贴在芯片旁边,信号传输距离从几十厘米缩到几毫米,衰减减少80%,不用Retimer也能稳定传输 。英伟达2025年推出的Quantum-X CPO交换机,直接支持3.2T速率,能效比是传统方案的3.5倍,已经在Meta的数据中心试用——这说明,想跟上高速率浪潮,CPO是绕不开的选择。

从“试点”到“普及”:CPO的爆发只差3年?

云计算从“概念”到“普及”用了10年,但CPO的节奏会快得多。行业共识已经很明确:讨论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用CPO”,而是“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从当前进展看,2027年很可能成为CPO规模化爆发的“拐点”,就像2012年云计算开始加速渗透一样。

现在:头部玩家已经“下场”,试点跑出实效

2025年下半年,CPO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真实场景。海外方面,亚马逊、微软已经采购博通的800G CPO光引擎,订单量突破10万个;Meta在AI训练集群中试用英伟达CPO方案,算力效率提升25%,电费省了30% 。

国内进展也不慢:华天科技的CPO封装方案通过国际芯片巨头验证,拿到1万颗试产订单;中际旭创的800G CPO光引擎良率超90%,给国内云厂商供货超5万个;华为甚至在5G基站试点CPO,基站能耗直接降25%。这些试点用数据证明:只要解决了初期问题,CPO的价值远超传统方案。

2027年:成本降下来,标准定下来,规模涨起来

机构预测的“2027年规模化拐点”,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成本和标准的明确演进路径。

成本上,随着头部企业量产,CPO价格正在快速下降。华天科技用国产材料优化工艺后,封装成本从200美元降到150美元以下;国内设备厂商的CPO键合机,价格比进口设备低40%,还能提升20%效率。按这个速度,2027年CPO成本将和高端传统光模块持平,性价比优势会彻底凸显。

标准上,IEEE已经启动CPO封装接口标准制定,英特尔牵头的方案已经进入草案阶段;国内“东数西算”工程专门设立500亿元基金,推动CPO标准统一和技术研发。预计2026年前后,核心标准就能落地,彻底解决“兼容性”难题。

市场规模的增长会更惊人:2023年全球CPO端口销量才5万,到2027年预计达到450万,4年涨90倍;中国市场占比将达30%,成为全球最大的CPO应用市场。这就像2010-2015年的云计算,从“小众试点”一跃成为“行业标配”。

未来已来:CPO会重构整个算力产业链

20年前没人想到,云计算会催生亚马逊AWS、阿里云这样的巨头,更改变了所有企业的数字化模式。今天的CPO,同样会带来产业链的“大洗牌”,从封装、设备到应用,每个环节都可能诞生新的龙头。

封装企业:从“代工”到“技术核心”

以前封测企业只是“按图加工”,但CPO的异质集成技术,让封测成了核心环节。华天科技、长电科技通过攻克2.5D封装+激光冷却技术,已经能主导CPO方案设计,甚至反向赋能芯片厂商;它们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到15%,比传统封测企业高5个百分点,利润空间也从10%涨到18%。未来,懂CPO的封测企业,会比单纯做代工的企业更有话语权。

设备企业:国产替代迎来“黄金窗口”

早期云计算设备被思科、IBM垄断,但后来华为、新华三崛起。现在的CPO设备,同样给了国产厂商机会。先导智能的CPO键合机精度达1微米,速度比进口快20%;晶盛机电的激光冷却设备,能把光引擎温度控制在70℃以内,性能比肩国际一流。随着国内CPO产能扩张,这些设备厂商会快速抢占市场,打破进口依赖。

应用场景:从数据中心走向“万物互联”

就像云计算从互联网拓展到金融、制造一样,CPO的应用场景也会越来越广。除了AI数据中心,新能源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光伏电站用CPO搭建数据传输网络,能耗降30%,延迟减20%;智能工厂里,CPO让机器人协作延迟从10毫秒降到5毫秒,生产效率提升15%。未来5年,CPO会从“数据中心专属技术”,变成新能源、工业、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刚需品”。

结语:别等“普及了再用”,要等“用了才普及”

20年前,那些最早拥抱云计算的企业,后来都成了行业的数字化标杆;20年后的今天,面对CPO这样的新技术,历史正在重演。

现在的CPO,确实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早期云计算也有安全漏洞、带宽瓶颈一样。但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完美后再落地”,而是“落地中不断完美”。那些现在敢于试点、勇于优化的企业,既能享受当下的能耗节省和算力提升,更能在2027年规模化爆发时抢占先机。

就像一位行业老兵说的:“20年前错过云计算,只是慢了一步;现在错过CPO,可能会错过整个算力时代。”CPO的故事,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什么时候做”的时间题。而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写在了算力增长的浪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