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赛道藏不住了!四强企业杀疯:领益增速爆发,浪潮持续霸榜

发布时间:2025-10-27 07:22  浏览量:8

说白了,大家争着上液冷,原因也很直白——风冷扛不住现在的算力了。以前一台服务器五六百瓦,风扇一吹就过去;但训练大模型、干高负载运算时,一台机器能飙到三千瓦,等于同时开了好几台大冰箱,热量堆在那儿,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风,芯片一烫就降频,算力掉一截,硬件寿命也被掐短。液冷的做法很直接:把冷却介质更靠近发热源,不是靠吹风而是靠“带走热量”,效率比风冷高很多,能把芯片温度稳在低一点的区间。好处也能量化:有数据说,用液冷的数据中心,电费能降约20%,一年下来几百万的电费差别,谁不心动。

把产业链拉直一点看,这事儿不是一家能搞定的。现在行业常讲的“四环”各司其职:材料端、方案端、零部件端、整机端。缺哪一环,整个系统就不顺。举几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说话更靠谱。

材料端里,高澜股份的冷却液现在是常客。公司自研的冷却液绝缘性好、沸点高,能循环用三年不换,价格比进口货便宜差不多两成。用它的厂商能少掏钱,省事儿,市场占有率高——行业里差不多70%的国产液冷服务器厂商在用高澜的料。三季度它这块销量同比涨了110%,产线和供应链基本被订单拉满,缺货不奇怪。

方案端就是那种把整套东西设计好、包给你交付的玩家,中科曙光在这块做得多。它不单卖硬件,而是把配管、冷却液循环、温度监控这些细节一并交付。它主推的全浸没式液冷,就是把服务器放到绝缘冷却液里,散热效率上来、温度稳定。三季度它中标了三家超大型数据中心,合同一口气到18亿,客户情愿多投点钱也要稳住算力。这类项目毛利空间和客户粘性都比较高,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

零部件端像领益,负责把散热板和散热管做成可以量产的标准件。它今年液冷业务暴增,增长速度接近300%,产能从原来每月五千套跑到两万套,靠的是大客户订单和新上产线。几家互联网大厂和一些自动驾驶项目都在用它的零件。新投的厂房让交期从三个月缩到一个月,速度上去了,自然能接更多单。

整机端的玩家(比如浪潮)是把液冷系统整合进服务器里的那波主力。整机厂最大的本事是适配多种芯片、规模化交付——浪潮的液冷服务器能把芯片温度稳在大约45℃上下,算力损失比一般情况少一挡。三季度浪潮的液冷服务器销量同比增长85%,还有不少出口订单,欧洲、东南亚的客户开始批量采购。按市场上流传的比例看,国内每卖十台液冷服务器,差不多有四台来自浪潮这种整机厂。

把这四环放一起看就明白了:如果材料稳定、方案靠谱、零部件能及时供货、整机能按量交付,链条就通;反过来,哪环出问题,交期就被卡,合同也可能丢。现在的现状是,很多厂商订单压得满满的,产能成了第一竞争力。有的要等三个月才能交货,有的能一个月交齐,差两个月就可能丢单。

国家层面也给了明确信号。像“东数西算”这种把算力全国调配的工程,需要大量稳定的算能,鼓励把高算力任务往合适的地方迁,这推动了数据中心建设。工信部也在鼓励液冷在数据中心的推广,地方层面还有补贴政策,供需和政策一起发力,市场预期更明确了,不是简单的概念热。

圈里人的感受比较直白。我有个做AI数据中心运维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这次换液冷,厂家的排单排到明年三月,多出来的项目就得排队等;还有个朋友从机械设计改行做液冷散热件设计,工资上浮三成,公司到处招人。大家共同的体会是:会干的人少,活儿多,会的人能拿到长期订单。

当然,热闹里也藏风险。短期看,入场者太多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一些门槛低、技术不牢的厂商会打价格战,靠砍价抢市场,但干不住质量压力最终会被筛掉。长期看,掌握关键技术、产能稳定、客户关系牢固的企业更有活下去的资本,这和其他基础设备行业的逻辑差不多。

市场数据能说明问题。行业估算今年已经突破300亿,有机构预测到2028年能到1200亿。现在这几家头部企业在三季度的液冷相关业务合计营收65亿,增长接近翻倍,扣非净利也在增长,数据上是真金白银,说明这波不是空话。

技术细节上,常见的两条路:一是接触式液冷,冷却板直接贴在发热芯片上,这种比较适合在现有机架上改造;二是全浸没,把整机放进绝缘冷却液里,新建的数据中心用得多,散热更彻底。两种各有优劣:接触式改造成本低一点、维护相对简单;全浸没散热效率更高、但对运维、故障排查和液体回收要求更高。选择哪种要看目标:预算、机房空间、维护能力、可接受的运维节奏都要算进去。再细一点,冷却液的绝缘性、循环系统的耐久性、温控监测的实时性,这些都会直接决定长期运行成本和风险。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看着离生活远,实则近在咫尺。你每天用的在线服务、图像生成、导航、视频推送,这些都靠后端算力支撑。如果后端算力因为高温降频,体验就卡、慢,甚至服务不稳定。换句话说,液冷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互联网服务体验的背后那根“稳定性”的筋撑起来了。

产业带来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也很明确。岗位会细分:液冷系统运维、冷却液配方研发、数据中心液冷设计、零部件批量生产、冷却液回收与维护等,都是长期、刚需的活。创业的话,做配套服务比做那种一时热闹的前端应用靠谱——配套需求稳、客户粘性强、进入门槛各有高低。

厂区里的场景现在挺一致:车间灯常亮,装配线上排着待装的机柜,质量检测台上样机来回跑,工人加班赶单。订单还在排队,谁能把交期变短,谁就更有可能拿到下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