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烂掉前,他花3200块造了台“救粮机”,还塞给农友20万斤希望

发布时间:2025-10-26 12:01  浏览量:6

河南新蔡的玉米地,在雨里泡足了一个多月。

10月中旬雨停时,廖辉蹲在自家170亩地的田埂上,指尖搓着裹着湿泥的玉米穗——外皮发皱,剥开能闻见淡淡的霉味,再放两天,这一年的收成就得烂在地里。

“专业烘干机一天要大几百租金,咱种170亩地,哪掏得起这个价?”廖辉蹲到天黑,盯着地头堆着的旧铁皮、二手风机,忽然冒出个念头:自己攒一台。

他没学过机械,就靠着“能通风、能升温”的念头摸索:旧铁皮敲出带通风槽的烘干仓,接上二手风机通热风,再用温度计盯着仓里的温度——试了三次,不是温度太高烤焦玉米,就是风太小烘不干,熬了两个通宵才把参数调对。

这台凑出来的“救粮机”,成本刚好3200块。

把自家玉米一车车拉到临时搭的烘干棚时,邻村的农友扛着半袋发霉的玉米找过来:“廖哥,你这设备能救救我的粮不?我家8亩玉米,再不放干就得全扔了。”

廖辉没推辞。

自家170亩玉米烘完,他的烘干棚就没停过:农友们拉着受潮的玉米排队来,他帮着搬卸、盯温度,连农友塞过来的“辛苦钱”都推回去:“都是种地的,哪能看着一年的指望烂成渣?”

等到最后一车玉米烘好,廖辉数了数——除了自家的,他顺手帮农友烘好了20万斤。

田埂上,刚把干玉米装袋的农友拍着他的肩笑:“你这3200块的机子,比城里那些贵设备顶用多了!”廖辉抹了把汗,指着地里的玉米杆:“咱种地的,遇到天灾没别的招,只能自己想办法,再搭把手——粮保住了,年就稳了。”

秋收从来不是“颗粒归仓”的轻松:可能是一场突来的雨,可能是一台租不起的设备,就能让半年的辛苦悬在半空。但廖辉的铁皮烘干仓里,装的不只是干玉米,是庄稼人对着天灾的韧劲儿,也是一喊就应的邻里热乎气。

有人说“高手在民间”,可对廖辉来说,这不是“高手”,是“没办法的办法”——只是这办法里,多裹了层“不肯看着旁人难”的心意。

你老家秋收时遇过这样的急事儿吗?身边有没有像廖辉这样,肯搭把手的街坊?评论区聊聊那些藏在庄稼地里的暖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