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穗小麦容易减产,为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5-05-21 08:28  浏览量:4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刚刚刷到一个视频,截图如下:某大穗品种,两天干热风打回原形。

虽然大穗型品种,看上去好看,但是,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中的原因很多,很多都是“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

小麦是分蘖作物,是依靠群体获得高产的。

至少100个麦穗的籽粒重≈1个玉米果穗的籽粒重。

那你想一想:你家的玉米种植超大棒品种(单穗湿重0.9斤左右),至少亩密度也得4000株吧?!

所以,小麦的穗子再大,审定公告的亩成穗也要40万左右。

但是,小麦产量三要素是相互制约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一些大穗型小麦之所以穗子大,往往是亩成穗低于40万获得的,不然,籽粒更小(审定的千粒重低于44克)。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矮秆大穗”,更是亩成穗少、千粒重低。

大家先看图:小麦产量的产量95%来自麦穗+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光合作用。

可是,大穗麦“田间稀不拉的”,那就没有没有足够多的麦穗、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在制造光合产物促进灌浆,从而影响产量。

你想啊,每亩少5万穗子,亩产损失80公斤左右。注意,这不包括籽粒小、千粒重低造成的损失。

小麦从“扬花”到收获1个多月的时间,而且温度越来越高,不利于小麦灌浆——越是晚熟的大穗小麦,遭受干热风和冰雹的风险加大。

玉米从“授粉”到收获2个月左右,而且“秋高气爽”,越来越利于玉米灌浆。

大家可以思考一分钟:小麦千粒重45克,与千粒重40克相比,每亩产量损失就在80公斤左右。

大穗小麦品种之所以千粒重低,减产的风险大,根本原因是根系差,根系越好=灌浆越好=千粒重越高。

下图,是中国农大王志敏教授的文章截图:大穗麦品种除了亩穗数上不去,抗旱差,抗热差之外,最大的“本身缺陷”就是晚熟,往往被高温“逼熟”,籽粒小、籽粒秕瘦、籽粒发黑——更容易遭受“烂场雨”和冰雹的危害。

大穗麦品种中等秸秆或者较高的秸秆,可以有足够的生物量“载动”单穗籽粒重——如审定的穗粒数40粒、审定的千粒重50克,风险相对不大。但是,大穗麦品种叠加矮秆,那就是纯粹的“武大郎娶了潘金莲”,或者是“潘金莲嫁给了武大郎”,成穗又少,籽粒又小,只有依靠经销商的“厚脸皮”或者“不要脸皮子”而吹嘘高产了。

前面讲到,小麦“扬花”到收获的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利于灌浆,而且干热风频发,如果亩成穗50万的小麦,与亩成穗35万的小麦,千粒重都损失5克,你说哪一个减产损失大?!

1)亩成穗50万、穗粒数35粒、千粒重39克(审定的千粒重44克)。

2)大穗亩成熟35万、穗粒数40粒、千粒重35克(审定的千粒重40克)。

前者实际亩产可以680公斤左右,后者实际亩产490公斤。大穗型每亩减产风险在190公斤左右。

请注意下图,来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节肥条件下一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才是真正的好品种。

那么,节水节肥之所以增产,来自于小麦品种根系好——小麦品种根系好,来自于“用种少,成穗多”(正如蔡旭院士讲过的“自己长密了才是好庄稼”)以及较高的千粒重(千粒重越高=根系越好,见第三部分附图的科技资料)。

所以说,卖种子的再怎么吹嘘都不是真实的,让种植户比地邻的其它品种一亩增产几百斤才是最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