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的玉米秋收仗:用3200元自制烘干机,还帮乡亲烘了20万斤
发布时间:2025-10-25 13:06 浏览量:7
他用3200元搭出一台“土烘干机”,连转20天烘过30万斤玉米,其中20万斤是替乡亲救下的,这一仗,硬扛过了河南64年一遇的连阴雨
太阳一出来,地里像松了口气
10月23日,新蔡县称湾村,廖辉走进还没收的玉米地,随手剥开一个棒子,金黄的籽粒亮得刺眼,他眯着眼笑了笑,又连着剥了几个,粒粒饱满,像是给了他一个准信
“再晒两天,地里干了,收割机就能下地了”
他把手挡在额头前,盯着天上那一团白,鞋子上满是泥,但心里踏实
起因其实不复杂
9月整月的雨,把河南泡透了,平均降水349.6毫米,阴雨日数25.3天,比常年多14天,连着来了十轮大范围降水
廖辉的170亩玉米在水里泡了一个多月,村里不少人先掰回家的玉米在屋里捂出霉斑和芽点
烘干厂当然有,可每斤9分钱的价,算来算去都觉得心疼,尤其是今年减产,大家都想省一点就是一点
他心里盘算的事很朴素,潮粮要的就是干热风,解决了风和热,就能把粮保下来
9月28日,他在网上买了台7.5千瓦的吹风机,回家里垒灶台,砌粮库,院子里吆喝一嗓子,老伴儿拿来钢网,他找来废旧钢管、汽油桶
真正难的是实操,吹风一大,火就灭;
粮贴着地,下层烘不透;
不循环的话靠灶台的烤熟了,远处反而还是湿的
廖辉把一个废弃汽油桶扣在火塘上,当成“热交换器”,让吹风机的风先过桶,再去粮库,温度匀了,火也稳了
钢管钻孔做悬空风道,离地面30厘米,上面铺钢网,粮食不再趴地受潮;
粮库上挂了滚筒传送带,翻滚循环让受热更均匀
东西看着土,可思路很清楚
10月1日晚上七点,他把自家1万斤玉米倒进粮库,开始烧火、吹风
六个小时后,他翻过三米高的竹耙跳进粮堆,双手一插,听到“呼啦啦”的干响,心里一下就稳了
那晚他和妻子都没睡,守到凌晨两三点,确认安全又有效,才肯收火
花的钱不多,吹风机2100元,钢网1100元,其他都是自家的旧料,搭建也靠俩人一双手
老伴儿一开始不太支持,怕赔材料钱,看到粮真烘干了,才松口气
10月2日,他把烘干成功的消息发到村里微信群,连阴雨压着人的心,大家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拖拉机、三轮车排着队到他家门口
廖辉只是收电费,平均每斤不到2分钱,烘干库一次最少投1万斤,最多能吃下10万斤
村民郑海云拉来6万多斤,不到10个小时就干透了;
种粮大户田金友的8万多斤,也在他家烘干;
王子中的5万多斤,不到十小时就出库
装车那一刻,玉米落进车厢“哗啦啦”,有人只说一句“谢谢”,可那种沉甸甸的谢意,听着就暖
到10月23日为止,他的烘干机已经跑过30万斤,其中帮了乡亲20万斤,粮库里还躺着5万斤已经烘干的玉米,主人忙着抢收,暂时没来拉走
天气在10月21日起彻底放晴,气温20度上下,他的机器终于能喘口气
地里还有90亩没收的晚熟玉米,长得不赖
“不急,晴着,多晒几天,一口气收进粮仓”
他照例把手举在额前看天,语气不慌不忙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顺
新蔡很多地方,玉米因为地里积水发霉,干脆“不要了”,等秋播直接翻在地里
郑三海在花生地里踩着齐脚踝的水,挖出一条齐膝深的排水沟,把水往沟渠里送,花生秧还是墨绿的,他说两天抽干水就能抢收
他有30亩玉米决定放弃,得赶秋播,不然误了时令,来年更难
“这么大的连雨天头一次见,今年是亏得最厉害的一年”
他说这话的时候,手还没停,铁锹一下一下抠着泥和草
称湾村这边,排水做得早
村支书马飞说,村里三到六月挖通了六条排水渠,水可以一路引到大沟里,今年一下子派上了用场
地势低洼,四面环河,常规功课做扎实,关键时候就能顶上
“抗旱救活的庄稼,不能淹死在秋天里”
宏观的情况,是一场对抗极端天气的持久战
截至10月16日,河南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粮食作物收获7228万亩,占94.7%,秋收基本收尾
全省公布了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和4959台烘干机的分布,新蔡县有25处共29台
涧头乡那家大型烘干站,一座塔能装40吨,日夜不停,一天烘100吨
今年已经收了800万斤玉米
但也有粮食收购商因为缺烘干设备不敢多收,怕“烂在手里”,收购价也因此波动
不少农业专家提醒,极端天气频发,烘干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直接决定秋粮减损的成效
他们倡导加大中小型、低成本设备的研发推广,农村排水和农机调度也要完善
“关键时候,要让每个点都能顶上”
说回廖辉家,他的八九万斤干粮一粒不卖,都存着喂自家牛,养殖场里有一百一十头
村里十年来有个默契,谁家的秸秆都可以免费让他拉去喂牛,他把牛粪又免费还给地,田埂边草都长得旺,庄稼也精神
这种来来回回的互助关系,遇到灾年就显得格外珍贵
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救命的,不是大机器,而是有人敢先动手
在山东济宁,有农户用角钢、钢丝网、塑料薄膜搭了立体风干仓,成本只要一千八,就把自家和邻居十几万斤水稻干了;
美国爱荷华的一个农人,用鼓风机加太阳能板做小烘干机,十五天烘了十八万斤,省能、能用
思路都不复杂,拼的就是一股子“不能让粮烂在地里”的劲儿
这场秋收仗,热干风是武器,人心是底气
如果说烘干塔是大军,像廖辉这样的“土机”就是灵活的尖兵,补上了空白,托住了最容易掉队的那一批人
极端天气多了,靠天吃饭的人不能只靠天,得多几手准备
当玉米落进车厢发出“哗啦啦”的干响,雨季的郁闷就散了半截
有人把粮拉走,有人把手擦在裤腿上,抬头看一眼晴天,心里想的都是同一句话
“今年不容易,能保住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