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件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5-10-15 12:16 浏览量:7
前阵子停车没注意,右前角蹭到路边石墩,下来一看前保险杠刮了道印子。去修理厂补漆时,师傅边打磨边说:“这保险杠看着是塑料壳,其实是前车身的关键结构件,不光挡灰好看,小剐蹭时还能缓冲,不然车头里的零件可能早受影响了。” 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平时总说 “车身”,其实里面藏着不少 “结构件”—— 它们不只是撑个外壳,还关系到安全、油耗,甚至日常用车的方便程度。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到底啥是汽车车身结构件,还有些选车、修车、用车时能直接用的小技巧。
先说前车身,就是车头那部分,也是平时比较容易出小事故的地方。显眼的就是前保险杠,我上次蹭的就是它 —— 师傅说现在家用车的前保险杠大多是工程塑料做的,带点弹性,小剐蹭后轻微变形可能自己回弹些,不像以前的钢板,一撞就容易凹个坑。不过要注意,保险杠里面通常还有根防撞梁,多是铝合金或高强度钢材质,上次邻居追了别人的尾,保险杠碎了,但防撞梁没弯,师傅说 “这算是关键的安全件,能扛住大部分低速碰撞的冲击力”。
前车身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部件叫 “前翼子板”,就是前轮上面那块板。上次朋友停车太近,被旁边车开门撞了个小坑,修的时候师傅说 “这玩意儿算‘半防护半装饰件’”—— 能挡车轮溅起的泥沙,保护车头侧面的线路,要是小碰撞,换块翼子板通常比修车身骨架便宜不少。另外,选二手车时可以多留意翼子板,要是发现翼子板和车身的缝隙不均匀,或者固定螺丝有拧动痕迹,大概率是换过的,建议再检查下里面的结构有没有损伤。
前车身里还有两个 “看不见但很重要” 的结构件:一个是前围板,就是隔开发动机舱和驾驶舱的那块板。我之前总觉得发动机噪音大,师傅拆开检查,发现前围板上的隔音棉老化了,换了块新的后,跑高速时噪音小了些。而且前围板还得防漏水,要是下雨天副驾脚底板渗水,很可能是前围板的密封胶老化了,建议及时修补,不然时间长了可能会生锈。
另一个是前纵梁,藏在发动机舱两侧,算是前车身的 “硬骨头”,大多用的是高强度钢。去年邻居开车追了尾,前纵梁有轻微变形,师傅说 “幸好有它吸收了大部分撞力,不然驾驶室可能会受挤压”。这里教大家个二手车验车小技巧:打开引擎盖,看前纵梁是不是笔直的,有没有焊接或异常喷漆的痕迹,要是纵梁弯过再修复,这类车建议谨慎考虑。
再说说中车身,就是咱们乘坐的这部分,也是车身的 “核心骨架”,和乘坐安全、舒适性都有关系。直观的就是车门,不光能开关,里面还藏着不少门道 —— 我家车的后车门玻璃升降器坏过一次,拆开门板才看到,升降器是固定在车门内侧的 “加强筋” 上的,师傅说 “这加强筋就是车门的结构件,能让车门结实,还能固定各类附件”。选车时可以多留意车门,开关时要是感觉 “松垮垮” 的,可能是加强筋不够扎实;要是车门是一体成型的(不是焊接的),通常比焊接门的结构稳定性好一些。
中车身还有几个 “安全支柱”——A 柱、B 柱、C 柱。前挡风玻璃旁边的是 A 柱,前后门之间的是 B 柱,后挡风旁边的是 C 柱。上次朋友开车门没注意,撞到墙上,B 柱只留了道划痕,没变形,师傅说 “B 柱是侧面碰撞的重要防护部件,大多用的是热成型钢,硬度比较高”。不过 A 柱有个常见问题就是 “盲区”,选车时可以留意 A 柱的倾斜角度,太粗的 A 柱盲区可能大些,开车转弯时建议多左右探头观察;有些车型会在 A 柱上开个小窗,也能辅助减少盲区。
车门下面的 “门槛板” 也关键,就是上下车时脚会踩到的那根长条。我家车的门槛板贴了防护条,一是怕踩脏,二是怕磨损 —— 师傅说门槛板不光是 “踩脚的”,还能加强车身侧面的强度,要是侧面被蹭,门槛板能分担一部分力。这里提醒大家,平时尽量别让门槛板长时间泡在水里,比如下雨天踩完泥水不及时擦,时间长了可能会从内部生锈,影响结构强度。
车顶和地板也属于中车身结构件。我家车是全景天窗款,之前总担心天窗碎了车顶会塌,师傅笑着说 “车顶下面有好几根横梁,不少车型用的是铝合金横梁,又轻又结实,就算天窗碎了,车顶也能保持支撑性”。地板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放东西、坐人都靠它,下面还有 “加强筋”—— 就是凸起的长条,走烂路时能减少车身晃动。上次坐朋友的旧车,过减速带时地板有 “咯吱” 声,师傅检查后说 “是加强筋的焊点松了,重新焊一下就能缓解”。
然后是后车身,主要是车尾那部分,跟日常使用关联比较大的就是行李厢盖和后保险杠。我平时喜欢自驾游,行李厢盖天天开关,上次锁扣有点松,关不严实,师傅调了调锁扣旁边的 “铰链” 就好了 —— 这铰链也是后车身的结构件,需要保持灵活,不然用着会费劲。后保险杠跟前保险杠类似,上次被别人追尾,后保险杠凹了个小坑,没裂,师傅用热风枪吹了吹,再从里面一顶就恢复了,说 “这就是塑料保险杠的优势,小磕碰修起来便宜,还能保护后面的行李厢骨架”。
聊完车身不同区域的结构件,可能有人会问:同样是结构件,为啥有的车开着灵活,有的车抗造?这就和车身结构类型有关了,不同类型对结构件的受力方式影响很大。我自己开的是 1.5L 轿车,属于 “承载式车身”—— 简单说就是没有独立的大梁,车身结构件直接承担重量和受力。平时市区开着比较灵活,百公里油耗大概 7 个左右;跑高速时,车身也不会晃动,师傅说 “现在不少家用车的承载式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能到 60% 以上,安全性能比较可靠”。
表哥开的是硬派越野车,是 “非承载式车身”,下面有根独立的刚性车架,车身结构件固定在车架上。上次他带我去郊外爬山,走坑坑洼洼的路时,车身没怎么晃,表哥说 “这车架能扛住较大的冲击力,就算磕到底盘,车身结构件也不容易损坏”。不过缺点也比较ming显,车的重量大,他那 2.0T 的车,市区油耗得 9 个多,比我的轿车高不少,而且停车时灵活性也差一些。
还有种 “半承载式车身”,平时见得不多,邻居开的中型客车就是这种 —— 车身和车架是刚性连接的,既不像非承载式那么重,又比承载式的承载能力强些。师傅说这种结构适合需要兼顾 “承载量” 和 “灵活性” 的车型,比如景区的摆渡车、小型营运客车,家用车基本用不到这种结构。
这里再给大家补几个超实用的技巧,不管是选新车、买二手车,还是日常用车都能用:
选新车时,除了看配置,还可以留意结构件材质 —— 比如问销售 “前纵梁用的是什么钢”“车门有没有防撞梁”,通常高强度钢比例越高,车身结构强度相对越好;买二手车时,重点检查这几个结构件:前纵梁(看有没有变形、焊接痕迹)、门槛板(看有没有生锈或异常焊点)、B 柱(用手摸表面,要是有凹凸不平,可能是修复过),这些地方有问题的车,建议多谨慎;日常保养别忽视结构件:车门铰链每半年可以涂一点凡士林或专用润滑油,避免开关费劲;门槛板要是沾了泥水,及时擦干净,有条件的话喷点防锈剂,能减少生锈概率;小剐蹭别随便换结构件:比如保险杠只是刮花,补漆就行,没必要换副厂件 —— 副厂保险杠的厚度和弹性可能不如原厂,下次碰撞时缓冲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其实车身结构件就像汽车的 “骨头和肌肉”,不是越硬越好,关键是 “适配自己的用车需求”。市区代步选承载式车身,结构件轻且灵活,油耗也低;常越野或拉货就选非承载式,车架和结构件的抗造性强;要是开营运车,半承载式可能合适。我现在开车再看车身,就知道哪些地方是 “侧重安全的”,哪些是 “侧重实用的”,不管是选车还是修车,心里都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