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平阴县:昼夜抢烘保秋粮“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5-10-11 17:17 浏览量:8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1日讯眼下正值“三秋”生产的关键期,连日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获、晾晒带来不利影响,玉米霉变风险陡增。面对不利形势,济南市平阴县锦水街道依托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主动靠前指导,组织农户抢农时、提效率,通过智能烘干设备开展集中抢收抢烘,全力保障秋粮应收尽收、及时烘干入库。
在锦水街道阮二庄丁海军的家庭农场,抢烘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今年雨水比往年多,送来的玉米粒水分普遍在38%以上,必须烘干到14%的安全水分线以下才能入仓,否则用不了两天就会发芽、发霉。”锦水街道阮二庄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丁海军踩着基地里略显泥泞的地面,指着身后一座高达20米的烘干塔,语气中满是紧迫。这座循环式高温烘干塔堪称“粮食烘干巨无霸”,日烘干能力达120吨,自10月初降雨增多以来,已经运转了4天。塔身上的排气口持续冒着白色水汽,仿佛在为这场“抢粮战”呼哧喘气。
受持续阴雨影响,农户自晒粮食困难,农场开展烘干服务后,每天前来送粮的农户络绎不绝。玉米湿度越高,烘干成本越高,烘干塔里的热风温度要控制在135℃左右,持续烘干8-9个小时才能把玉米烘干。丁海军解释,“为了保障烘干效率,每隔2小时要检查一次设备运转情况,现在是关键时刻,这台烘干塔停一分钟,就可能多一吨粮食发霉,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截至目前,锦水街道阮二庄家庭农场已累计烘干湿粮超400吨,帮助100多个农户解决了粮食晾晒难题。
同样的焦急,也弥漫在下盆王村的田间地头。10月以来,持续的降雨致使大部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超过90%,黏稠的褐泥土像融化的“胶水”,牢牢吸附着农机的轮胎,让传统轮式玉米收割机寸步难行。为了突破“泥沼困局”,锦水街道启用5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对玉米进行收割。与传统轮式收割机不同,这些履带式收割机的履带宽度达1.8米,表面布满深2厘米的防滑纹路,能最大限度分散机身重量,减少对泥土的压强。
“轮式收割机进不了地,盼来了履带式收割机,趁着不下雨,把4亩玉米都收完,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下盆王村村民聂春兰说,为了让收割后的湿粮能及时烘干,她已经把收割后的湿玉米直接运往了阮二庄家庭农场烘干基地,据她介绍,烘干后的玉米能直接卖给农场,也能拉回家存着,让农户省了不少心。
针对持续降雨给农田带来的内涝隐患,锦水街道水利站也迅速行动,及时开启凌庄草山洼排水站开展应急排水。“近段时间连续降雨导致农田积水饱和并渗入沟渠,我们第一时间启动排水站,其覆盖子顺洼周边11个村,每小时排水量达2200方,24小时不停运转,保障农机能顺利进田收割,最大程度减少积水对秋粮的影响。”草山洼排水站站长赵民祥的话语里,满是保障秋收的紧迫感。
“我们一方面调配5台履带式收割机破解‘泥沼困局’,帮助农户高效抢收;另一方面全面启用街道4个烘干点的设备,全街道日烘干总量可实现270吨,从收割到烘干形成闭环,确保秋粮应收尽收、应烘尽烘。”平阴县锦水街道农业办主任尹丁介绍。
雨还在断断续续的下,但秋粮抢收抢烘的工作从未停歇。从水利站坚守排水一线,到家庭农场24小时不停抢烘,再到农业部门统筹调配机具,各部门协同发力、主动作为,用高效行动守护着秋粮安全。
闪电新闻记者 史静 通讯员 丁维敏 朱乃锦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