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到希望山东提前甩出2640个烘干点,这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

发布时间:2025-10-10 17:44  浏览量:8

天无绝人之路,黄淮大地的上空阴雨连绵,地里的庄稼却等不起。眼看一年的收成要泡汤,一场与天争时的硬仗已经打响。南国还在秋老虎的炙烤下,黄淮平原却被雨水泡得透心凉。河南、山东、安徽的种粮人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玉米棒子在水里发了芽,稻谷穗子一捏一把泥水。好不容易抢收回来的湿粮,堆在家里没两天就冒出白毛,那股酸腐味儿,简直是在戳农户的心窝子。山东德州的老王急得满嘴起泡,两百亩玉米烂在棚里,底层都开始发热了。河南周口的张婶更是愁云满面,老两口对着泡在水里的稻田束手无策,这日子可怎么过?

就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节骨眼上,一道希望的曙光划破了雨幕。农业农村部一纸通知,仿佛定海神针,给焦虑的农户们吃了颗定心丸。原来国家早就盯上了这场灾情,一个专门的工作专班火速成立,农机应急救灾的号角即刻吹响。从四面八方,一支庞大的“铁甲军团”正朝着黄淮地区集结。截至10月7日,光是能在泥地里爬行的履带收割机就调集了24.43万台,1986台移动烘干机也正星夜兼程奔赴田间地头。这些大家伙,就是救命的宝贝疙瘩。为啥非得是履带的?普通轮式机器在烂泥地里寸步难行,履带式的却如履平地,水里来泥里去,照样能把粮食收回家。安徽宿州的农机手刘师傅,从江苏被调来支援,已经三天两夜没合眼,机器坏了就在田埂上修,他说累是累,但看到粮食颗粒归仓,心里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光有机器还不行,钱的事儿也得跟上。国家早就和财政部门打了招呼,救灾资金一路绿灯,直接用于农机检修、运输和作业补贴。流程能简则简,绝不让农户为了盖章跑断腿。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台机器一天能收上百亩,24万多台机器连轴转,那得是多大的力量?山东的行动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早在9月30日,他们就嗅到了风险,直接甩出一份全省2640个粮食烘干点的清单,从胶东到鲁西,几乎每个乡镇都能找到救急的地方。这些烘干点收费公道,很多合作社只收个电费成本,遇到孤寡老人、病残农户,更是派车免费上门接送粮食,分文不取。济南章丘一个烘干点的负责人,就派车帮一位行动不便的大爷把湿粮拉来,烘干了再送回去,大爷感动得直掉眼泪。这哪里是烘干粮食,分明是在烘干人心。

接下来,国家的支持力度只会更大。农业农村部将与河北、山西等黄淮八省保持热线沟通,哪里缺机器就往哪里调。如果跨省调运还顶不上,就直接找农机厂家开足马力生产,确保后方无忧。有老农感慨万千,说以前遇到天灾只能听天由命,现在国家成了最硬的靠山,机器、资金、服务全都送到家门口,再也不怕粮食烂在地里了。这场硬仗,打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咱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十足底气。民以食为天,秋粮是全年收成的重头戏,要是真出了岔子,后果不堪设想。正是这上下一心的快速响应,才守住了老百姓的饭碗。粮食不会自己跑进仓,是这些平凡英雄一寸一寸抢回来的。

此刻,收割机的轰鸣声依旧响彻田野,烘干机的热风也未曾停歇,那2640个烘干点,就像2640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这场和阴雨的赛跑,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我们倾斜。当然,也提醒大家,烘干的粮食要及时入库,做好防潮。你身边有参与这场战斗的人吗?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