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烫伤:北方多地地面温度70C高温背后藏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20 17:18 浏览量:4
北方地区的天气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多地地面温度竟然超过了70℃ ,这一数据着实令人咋舌。走在室外,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之中,每一步都像是在挑战身体的耐热极限。
5月20日,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午后,山西、河南、宁夏等地的部分站点地表温度超过70℃。其中,山西阳城地表温度达72.9℃,打破当地观测史上最高地温纪录;河南孟州、祁县等地地表温度也分别达到72.9℃、72.1℃ ,均打破当地5月最高地温纪录。这样的高温天气,热到烫伤绝非危言耸听。据了解,70℃的地表仅需1分钟就能烫伤真皮层,而沥青路面的吸热能力更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外卖员鞋底熔穿、建筑工足部灼伤的案例。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高温天气呢?主要是受高空暖脊、干热气团和焚风效应这“三大巨头”的共同影响。高空暖脊像一个巨大的“大火炉”,不断向地面输送热气;干热气团则如同火上浇油,让空气更加干燥,加剧了闷热感;焚风效应更是像“加速器”,迅速蒸发空气中的水分,使温度直线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在夏季高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副热带高压,这次却没有“出场”。
此次极端高温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农业角度来看,河南、山东等冬小麦主产区正值灌浆期,干热风导致小麦早熟、籽粒干瘪,极有可能造成减产。从生活方面来说,空调用电负荷激增,河北、山东等地电网负荷预计同比增长15 - 20%,电力供应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多地医院中暑病例可能会大幅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户外工作者,他们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此外,部分城市排水系统不足,高温叠加干旱还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面对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在个人防护方面,尽量减少在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要做好防暑防晒措施,穿透气长衣、佩戴宽檐帽、涂抹防晒霜等,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及时补充水分。一旦出现头晕、心慌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处休息。对于企业来说,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需发放高温津贴;37℃以上严禁11:00 - 15:00进行露天作业,并每2小时为员工发放含盐饮料。
这次极端高温事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警示。如果我们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来这样的极端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减少碳排放,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让这样的极端高温不再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