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10支概念股

发布时间:2025-10-08 17:54  浏览量:6

“800V高压平台”这六个字,最近把汽车零部件群聊炸成两截:一边哀嚎“又要重新投生产线”,一边偷偷下单“抢不到就等死”。

别急着站队,把十家公司的最新动作扫一遍,会发现国产供应链已经悄悄把“卡脖子”清单撕掉一半。

先说最会“蹭流量”的拓普。

七月官宣墨西哥第三厂,5亿美元砸下去,当地人还在猜“又要给哪家美国车企打工”,结果内部排产表写着“Xiaomi”——小米SU7的底盘系统被它整包拿下。

更离谱的是机器人部门,执行器产能从年产10万套飙到50万套,明年Q1还要全自动化,老板发朋友圈:“谁还说我只会做减震?

长盈精密闷声发财。

八月拿到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结构件大单,产线24小时连轴转,工程师吐槽“不锈钢边框硬到把刀具都崩口”。

另一边,10亿元新能源产业园在东莞打桩,号称全球首款1.5微米精度微型电机壳体下线,苹果Vision Pro的散热风扇可能也要靠它。

三花智控把“冷”生意做成“热”门票。

Optimus二代的热管理被它独家包圆,马斯克在发布会上那句“机器人不会出汗”背后,是三花的小阀门在疯狂开关。68.3%的电子膨胀阀市占率,让欧洲老牌供应商只能喝西北风,德国研发中心刚挂牌,本地人还没搞清热泵是啥,中国团队已经搬进去加班。

双环传动入选工信部“灯塔工厂”,听起来像颁锦旗,其实等于官方盖章“别人学不来”。

博世拉着它做800V高压电驱,2025年量产,内部人士透露“齿轮精度直接对标航空级”。

智能工厂95%产能利用率,比行业平均高20个点,工人说“机器比人卷,连上厕所都小跑”。

宁波华翔靠一只“手”出圈。2000台灵巧手订单来自某头部机器人公司,名字保密,但业内人士猜是优必选。

北美工厂提前半年盈利,老板在群里发语音“老美也认便宜又轻的复合材料”,新配方把结构件减重30%,机械臂终于可以“撸铁”不喘。

卧龙电驱把电机做成“高压锅”。

全球首款800V扁线电机效率干到97.5%,宁德时代拿来当储能系统“心脏”。

越南基地明年投产,东南亚客户直接省掉20%关税,销售部同事笑称“出口转内销,运费比关税还便宜”。

震裕科技把小丝杠磨成“金箍棒”。0.001mm精度,头发丝七十分之一的误差,小鹏机器人用它做膝盖,测试工程师说“走路比我还丝滑”。

动力电池结构件市占率冲到18%,客户名单里比亚迪、蔚来、蜂巢排排坐,8亿元新产业园刚奠基,地方政府直接给现金补贴。

汉威科技让机器人长出“鼻子和皮肤”。

柔性触觉传感器被医疗机器人龙头批量采购,电子鼻系统能闻出ppb级的甲醛,老板在路演现场放话“以后机器人能替你闻外卖坏没坏”。1亿元传感器创新基金,专门给做薄膜、做算法的小公司输血,被投企业笑称“汉威爸爸真香”。

中大力德把谐波减速器寿命卷到3万小时,国际同行还在2万小时徘徊。

埃斯顿拉着它做协作机器人专用减速器,新品发布会现场,工程师把减速器泡进机油再拿出来跑,观众直呼“暴力”。

入选国家级“小巨人”,财务小姐姐悄悄说“补贴到账,研发部夜宵直接升级成和牛”。

鸣志电器把无框电机扭矩密度推到15Nm/kg,波士顿动力实验室下单,测试视频里机器狗后空翻落地不带喘。

八月刚和高校建联合实验室,教授发朋友圈“终于不用去日本买电机了”。

把十颗珠子串起来,能看到三条暗线:800V高压平台需求同比翻三倍,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破60%,传感器融合成了车企和机器人公司抢人的新战场。

以前国产替代是“便宜”,现在是“便宜还能打”。

投资圈朋友总结:明年如果还找不到订单,不是行业不行,是朋友圈没加够。

有人担心“卷成这样,利润是不是被榨干?

”实地看下来,头部厂商毛利率依旧30%起步,只是门槛被抬高到“没有5000万研发费用别敲门”。

换句话说,洗牌结束,剩者坐庄。

接下来一年,大概率会看到:机器人关节用上了车规级齿轮,新能源车装上了机器人同款传感器,两条赛道开始拼同一个供应链。

做投资的,盯紧谁先拿到“双认证”;做实业的,别只问价格,先问产线能不能跑800V;看热闹的,记住一句话——“国产”两个字,已经从口号变成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