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称黄土高原“无药可救”,中国却死磕70年,成效如何了?

发布时间:2025-10-05 06:45  浏览量:6

纵观黄土高原,黄沙漫天、千沟万壑、贫瘠荒凉。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是咱们华夏文明的摇篮,却也曾是中华民族身上一道流血淌脓、难以愈合的巨大“伤疤”。

这道“伤疤”究竟有多痛?在过去,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没有之一。

每年,大量的黄土被冲刷进黄河,总量高达惊人的16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每年都在黄河下游堆积起一座厚一米、宽一公里,从北京一直延伸到天津的“泥沙大堤”。

这些泥沙不仅让黄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更使得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随时都可能决堤泛滥,威胁着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土地越冲刷越贫瘠,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去开垦更陡的坡地,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与贫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如此严峻的局面,自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上世纪中后期,许多国际组织和专家来到黄土高原进行考察。面对着这片被侵蚀得体无完肤的土地,他们得出的结论普遍非常悲观。当时国际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已经崩溃,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性。甚至在一些国际会议的讨论中,有专家直言不讳地将其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并给出了一个近乎“死刑”的判决“无药可救”。

虽然我们今天很难找到一份盖着联合国公章、写着“无药可救”字样的正式文件来证实这个传言,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国际专家圈子里,确实是主流的声音。

面对这片被国际专家“放弃”的土地,我们是该听天由命,还是该逆天改命?

中国的选择,是后者。

面对这个被认为“无药可救”的难题,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场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战争”就悄然打响,这一打,就是七十多年。

这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最初的几十年,可以说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苦探索期。

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有的只是一股子韧劲和决心。人们开始尝试最直接的办法:修梯田。在陡峭的山坡上,靠着锄头、铁锹和扁担,一寸一寸地“抠”出平地来,以此减缓水流的冲刷。

同时,大家也开始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想着只要把树种下去,就能抓住土壤。

然而,黄土高原的脾气,远比想象的要倔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很多时候辛辛苦苦种下的小树苗,一阵干热风刮过,就全军覆没。

初期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效果,但对于整个黄土高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们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更科学的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

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词,其实理念很朴素。

就是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一个山沟、一条小河看作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

在这个“单元”里,山顶戴帽子(植树种草),山腰系带子(修建梯田),山脚穿靴子(修建淤地坝、水库)。从坡面到沟道,从工程措施到生物措施,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这种方法,就像是给这片土地开出了一副“中药方”,进行系统性的调理,而不是简单地“打点滴”。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开始显现,水土流失的势头第一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这还不够,一场更大规模、更具决定性的绿色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如果说早期的治理是“小米加步枪”的局部战斗,那么从1999年开始,中国在黄土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堪称史诗级的生态战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国家给补贴,鼓励农民把那些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的土地,重新种上树和草,让它们休养生息。

过去,人们“靠山吃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现在,国家倡导“退耕还林,封山绿化”,让人们换一种方式“靠山养山”,通过生态补偿来实现脱贫致富。

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参与,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在黄土高原上展开了。

农民们放下了锄头,拿起了树苗。曾经种满玉米、土豆的陡峭山坡,渐渐被一层层的绿色所覆盖。

除了“退耕还林还草”,另一项宏大的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也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横亘在中国的北方,而黄土高原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工程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将科学规划与民众参与完美结合。

人们惊喜地发现,当人类选择后退一步,大自然便会前进一大步。

那些曾经裸露的黄土地,在雨水的滋润下,开始长出各种各样的灌木和野草。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政策的引导下被彻底激活了。

这片沉寂了千百年的土地,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努力,究竟换来了怎样的结果呢?

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审视这片土地时,会看到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那片曾经的“世界伤疤”,正在被大片的绿色所覆盖和治愈。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治理大规模展开前的1999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只有大约32%。而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63%以上。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黄土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陕西延安,这个曾经黄沙弥漫的革命圣地,如今的植被覆盖率更是超过了80%,几乎成了一座“塞上江南”。

植被的恢复,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水土流失得到了惊人的控制。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每年16亿吨的入黄泥沙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治理,这个数字已经锐减到了每年3亿吨以下,有时甚至更低。

每年有超过13亿吨的泥沙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黄河不再像过去那样“暴躁”,下游的洪水风险大大降低,黄河水变清的日子也越来越多了。

有人可能会问,把那么多耕地都还林还草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怎么办?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事实恰恰相反。

通过修建梯田、淤地坝,以及发展科学种植技术,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实现了增长。平整的坝地和梯田,土壤肥沃,保水保肥,产量远高于过去的坡耕地。

同时,退耕还林的农民获得了国家的生态补偿,还可以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等,收入渠道更多元,生活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

这个曾经被认为“无药可救”的地方,如今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还孕育出了新的经济希望。

苹果、红枣、杂粮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看到今天这里的改变,联合国也被深深震撼。他们称“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其实,我们并不是创造了奇迹,只是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